教师职称论文格式范文(精选七篇)

论文格式模板  点击:   2023-11-01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师职称论文格式范文(精选七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一】教师职称论文格式

幼儿园教师进职称论文

职称论文,顾名思义,就是指在一定职业范围内,用于评定一定职业职称的论文形式。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幼师进职称论文,欢迎借鉴!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艺术教育也逐渐重视,作为艺术教育的美术教育必须要紧跟时代的潮流,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但是一些中专学校美术教育因为不太关注社会的发展,教学秉承一贯的过往教育方式,特别是幼师手工教学方面更是有不少局限性[1]。本文通过分析这一问题,浅析在幼师美术教育中手工教学与课程改革如何保持与时俱进。

关键词:幼师手工教学;教学策略;幼师美术教育

一、制定与时俱进的幼师美术手工教学课程目标

随着时代的发展,除了社会上更加注重艺术教育之外,家长也开始重视孩子的艺术素养的培养,而美术课程里面的手工教学则是体验这一素养的途径之一,随着幼儿园的发展,家长和学校也逐渐重视美术手工教学。而要带领幼儿做好手工,对老师的要求首先就是要有明确的并且与时俱进的`教学目标。第一,能有效的开展幼儿园手工课程第二,根据课堂需要制作教具和玩具。第三,适当的布置教室。第四,培养幼儿的审美。幼师在进行手工教育的时候要明白这四个最基础的要求,并且多关注社会动态,结合社会上流行的元素进行手工教育,而不是一味的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

二、在手工教学中加入民族元素

新课改将对艺术的学习看成是文化的培养,而不单单是掌握一样技巧。说到文化就难免会提起中国的传统文化,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手工艺,甚至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特有的手工艺,将民族元素融入幼儿美术手工教学中,不仅能提高幼儿的兴趣,也传承了民族文化,更有可能培养出民族文化的继承人。但是在真正融入课堂的时候还需要注意方法。第一,民族手工艺非常多,幼师在带进课堂的时候需要选一些简单的,适合幼儿学习的,并且自己也能把控的手工艺,这些手工艺最好还能代表此所属民族的风格[2]。第二,也可以结合当地的手工艺。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手工艺,比如剪纸、扎风筝、陶艺等等,幼师可以根据自己所属地区收集一些当地的手工艺,比如说四川地区糖人这一手工艺就非常著名,糖人具有的各种各样的团以及能吃的特性非常受幼儿欢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民间手工艺已经越来越重视,在幼儿美术手工艺教育中加入民族元素已经是必然趋势,而民间手工艺也非常贴近生活,在其背后不仅有非常丰富的故事可以吸引幼儿的兴趣,也能激起学生的动手欲望。

三、在幼儿美术手工教学中有意识的使用新材料、加入新理念

与时俱进是幼儿美术手工教学必须要具备的特点,与时俱进不仅仅体现在理念上,也体现在使用新材料上。从理念上来说,现在的DIY,也就是doityourself,提倡的不仅仅是自己动手的理念,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的行为。虽说现在的幼儿园已经逐渐重视学生动手能力,但是更多时候也是简单的让学生折纸、捏泥人这些简单的手工,而自己动手设计并制作出来可以说是非常罕见。但是DIY这一理念确实非常先进的理念,因此在手工教学的时候不如尝试往这上面引导。而从新材料上来说,则是要用更加新型的材料来进行手工教学,很多幼儿园都喜欢用橡皮泥教孩子手工,但是现在的泥塑材料种类非常多,颜色也很丰富,在教学手工的同时还能教育孩子颜色方面的知识,另外像是沙子、乐高、拼图等等种类丰富的手工层出不穷,可以适当的应用在教学里,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四、调动中专幼师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创作性

只有中专幼师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创作性被调动,才能有心思关注社会的发展,时刻保持与时俱进。但是中专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不够,一方面是因为中专学生在学习幼师专业之前大多没有美术基础,因此也不可能马上钻研美术手工专业,还有一方面则是因为幼师专业的课程虽然比较新鲜,但是总归是老一套的东西,比如剪纸,只会用红色的纸教学,但是现在的社会发展非常迅速,能用来剪纸的纸张种类也非常丰富,因此,学校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加以改进,激起学生的兴趣[3]。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之后,才能谈所谓的创作性,作为未来幼师,在带领孩子做手工的时候如果有自己的创作性肯定会让课程更加的丰富多彩。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多钻研,比如要教幼儿学习小动物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比如用太空沙捏出来,或者用剪纸剪出来教孩子辨认,另外还可以让孩子动起来,将他们知道的小动物画出来,同时培养他们的绘画能力和色彩知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师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面对幼儿,掌握一定的手工是必要的,而在此基础上,拥有与时俱进的理念,将手工教育和社会发展联系到一起,不仅能培养幼儿的艺术素养,也能使得幼儿不至于与时代脱节。

参考文献:

[1]邵雪原.幼师美术教育中手工教学与课程改革的与时俱进[J].美术教育研究,2016(24):78-79.

[2]于璐露.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手工教学的与时俱进[J].美术教育研究,2012(23):119-120.

[3]肖敏惠.幼儿师范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2):242-242.

【篇二】教师职称论文格式

浅谈高中英语合作

摘要:合作学习与竞争性学习是两种主流的学习方式,但各有利弊。

“合作――竞争”教学法融合了合作学习与竞争性学习的优势,是对合作教学法的延伸,是一种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学习”的一种有趣的互动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中英语;合作竞争;实践

在笔者目前所教的学生中,就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英语基础较差、对英语学习兴趣不浓的、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自信心的学生。

对于这些班级和学生,要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教法上必须要有新的措施。

一、教学实践

1. 英语单词PK赛

为了鼓励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识记更多的单词,笔者设计了“英语单词PK赛”这个载体。

按照计划,每堂课各有指定的一组学生要上台接受当堂课随机抽取的另一组学生的挑战,比一比哪一组学生识记的单词多、准确率高。

比赛规则是:参加PK赛的两组学生各4位同学依次在黑板上写出教师所报的20个单词,每人各写5个,其他同学在下面写在专门的听写本子上。

获胜一方将在团体总分上记上3分,输的一方得1分(这与合作学习法分组设计一致),每过一段时间,笔者会对各组进行排位,点评各组的学习效果。

另外,获胜方的.每位学生还将在个人成绩上各加1分,输的组各减一分,这个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期末总成绩中。

学期末,笔者会表彰拼写单词成绩较好的前几名学生(突出了个体竞争)。

每堂课后,笔者都会布置学生明天须识记的20个单词,要求各组都由其中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负责该组的其他成员都能熟读并了解其意思。

通过这一措施,学生识记单词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特别是对提升一些英语基础差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很明显,以前进行的单词听写,他们完全放弃,根本不去准备,对他们来说单词掌握得好差无所谓,单词抄写的这一方法效果也不明显。

实施单词PK后,个人成绩与他所在集体的成绩是挂钩的,而且每个人选择哪个组都是双向选择的结果,为了集体的荣誉和个人在这一组中的信誉,每个人都必须尽全力去识记单词,只有每个人都参与竞争并协同配合,本组在比赛中才能获得胜利。

有一次课后,出现了很有趣的一幕,两名原本学习不积极的男生为谁在比赛中写对单词的个数多争执起来。

2. 广告设计大赛

除了课前的英语PK赛外,笔者还组织过“小剧目”表演,轮流让各组学生分角色表演一个小短剧,并进行点评。

笔者也会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文章主题和情景,创设一些任务,让学习小组成员交流互动,并共同完成目标任务,然后对各组完成情况进行评比,对学生个体的工作进行点评。

以SEFC Ⅲ中Unit5为例。

在Speaking一课中,给先向学生介绍了多种广告的图片,介绍了他们的代言人、广告语以及所要表达的人文精神等,并让学生讨论喜欢或不喜欢这些广告的理由。

在此基础上,笔者给各学习小组布置任务:Making a simple advertising for a product that you choose in group of four.

You may consider the following points:

the name of the product

the spokesman or spokeswoman of the product

the slogan of the product

各组要共同商定为之作广告的产品,可以是运动鞋、饮料、手机、汽车等,并要有设计产品的实物形象或图片,有一名广告代言人,有一名广告词解说员,其他成员充当顾客或路人甲、乙等。

并讲明,要从各小组的设计中,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文案奖(颁发给集体的)、最佳演示奖(颁发给个人的)。

第二天的课堂,气氛很活跃,创意层出不穷,精彩目不暇接,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的成功都大大出乎笔者所料。

除了广告设计任务本身受学生欢迎外,笔者认为激励措施也是促使各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协同合作、竞相展示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成果

1.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合作――竞争”教学法是一种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学习”的一种有趣的互动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笔者积极地向学生传达与人合作,为趣味和快乐而竞争的理念,并要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共同游戏,充满了友爱、互助和竞争。

这种教法使课堂变了样,背单词最不积极的学生,为了本组荣誉,现在都能记住一些常用单词;不爱发言的,轮到他们组表演时,既便只有一句台词,也会努力表演好。

【篇三】教师职称论文格式

部分乃至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写教育教学科研论文难,难写论文,尤其是难写高质量的论文,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有的教师来说,仿佛 “难于上青天”。

那么用什么方法来破解这道难题呢?俗话说:“会了不难,难了不会”,也有古人云:“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当然,笔者也没有“授人之渔”之术,在这里仅是谈一些自己浅显的感悟和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期望对破解难题有所益处。

写作方法如下:

1、要端正写作目的

我们如果询问部分中小学教师,平时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看到这样的现象,您写作论文的目的是什么呢?回答肯定是 “用作评职称呀!”于是,到评职称时,临时抱佛脚,着急了,他们会暂时的用各种“写作方式”来写,正规专业报刊发表不了的,就掏钱在以赢利为目地的一些小型报刊上刊发。

待职称被评上了,就不再“费劲”写作了。

我们认为,这种带有严重功利目的写作发表论文的思想与行为是不正确的,要加以克服和纠正。

2、要加强阅读学习

校本研修强调教师要经常地上网专业查阅、浏览专业报刊、阅读教育专著、聆听专家讲座、钻研本体知识等。

教师在阅读学习其它知识的同时,不妨学学有关如何写作教科研论文的内容。

阅读学习能够拓展教师的知识视野,增强教师对问题敏锐的判断能力,引发教师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3、要善于发现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启动校本研修的内驱力,有创新的意识,用发展的眼光,善于发现问题,加以研究分析,提出解决的对策,伴有行动研究。

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即要体现个体性,又要具有普适性。

这样做就能够增加工作的乐趣,创造性地工作,既提高了工作的质效,又积累了写作论文的素材,一举多得。

例如:我们发现并提出教师写论文难的问题,确是一个长期存在而未解决的普遍的问题,然后分析研究它的特性、表现和危害,再设想出解决的办法,并亲身实践,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4要多做写作练习

“只读不写,眼高手低”,故此,我们平常在工作中,要多进行写作的实践练习,比如:写教育教学自我反思,写教育叙事,写课堂教学随笔,写读书、报刊的笔记等,从中体悟写作的方法,提升写作的技巧,确定好主题,合理地布局谋篇,讲究语言的表达艺术。

要善于管理和运用好自己的知识。

要写自己真实的想法,写自己具体的做法,写自己想说的话语;避免写套话,写空话,不能胡编乱造叙事情节。

一次写不好,发表不了,那就来第二次,第三次......“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气馁,不退缩,如此坚持做下去,不出一、二年,写作技巧肯定会大有长进,肯定会有惊喜万分的收获!

5要结合自己的工作来写

要想写课堂教学类的论文,您就选择研究写作自己所任教学科的课堂教学的情形;您要想教育管理类的论文,您就选择研究写作自己学生转变发展的情况;您要想写教师专业成长其它方面的论文,您就选择研究写作自己的经验与感悟。

总之,写论文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写自己所熟悉的情况,这样就容易把问题写深写透,感觉到有内容可写了。

有的教师在写论文的时候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写自己工作以外的话题,就必然感到无话可写,写的肤浅杂乱,因而也是失败的多。

6要严禁抄袭假写

有许多教师的职称论文,或是把别人的文章或掐头去尾,或改换标题,或略加改动文中的文字,或是请人代笔写作,然后再署上自己的名字,就算是自己写作的论文了,随后掏钱设法在以赢利为目的的小报小刊上发表,不论质量如何,不论能否起到教科研的作用。

如此做法实际上是一种学术不端的行为,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无丝毫益处,今后要自觉自律地禁止和改正。

【篇四】教师职称论文格式

一、澳大利亚大学教师职称晋升政策的历史变迁

(一)澳大利亚大学双轨制时期教师职称晋升政策变革

自1850年第一所大学创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而稳定。

到1956年,全国共有9所大学。

在随后的里,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到了1976年已经拥有19所大学。

20世纪60年代,在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未来委员会(马丁委员会)的倡议下,创建了一批高等教育学院,之后又相继成立了一批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

这种传统综合性大学和新增高等教育学院并存的双轨制一直持续到1988年。

因此,这段时期在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史上被称为澳大利亚大学的双轨制时期。

1.改革背景与动因

在双轨制时期,在惠特拉姆工党政府的改革下,联邦政府承担了将近所有高等教育资金拨款的责任,从而对大学的控制也开始加强。

1977年,澳大利亚政府成立联邦高等教育委员会(TertiaryEducationCommission),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的管理和控制,对大学的财政拨款也愈加仔细和慎重。

1981年,联邦高等教育委员会认为,各大学分布在高级职称类别的人数过多,如高级讲师系列从1975年的23.9%增长到1980年的29.2%。

大学管理层也意识到教师成本是大学最大的支出,教师晋升人数的增多和速度的加快都意味着更多人力资本的支出,当时教师的人工费用占到大学开支的80%。

因此,政府和大学对教师职称的晋升和聘任进行了相关改革。

2.改革内容

首先,政府对教师的聘任和晋升政策开始进行干预。

例如,大学教师实行全国统一的工资标准,改革教师学术休假制度,在休假时间长度和条件方面更加严格。

各大学在教师职称晋升政策方面做出的改革主要有两项内容:第一,在讲师和高级讲师系列增设晋升条件。

各大学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实行绩效管理,绩效评估结果与晋升评审过程相关联。

第二,对各个职称类别(特别是高级讲师和副教授系列)设置定额政策。

因此,这一时期澳大利亚大学教师职称晋升的特点是:60-70年代,教师人数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迅速增加;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对大学控制的加强和拨款的日趋严格,教师职称晋升的竞争更加激烈,教师的流动性也减弱,很多教师认为高级讲师系列已经是职业生涯的最顶端。

(二)道金斯改革至21世纪初澳大利亚大学教师职称晋升政策变革

1988年,在时任就业、教育与培训部长约翰•道金斯的倡议下,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系统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结束了20年的双轨制。

澳大利亚综合性大学与高等教育学院合并,形成全国统一的高等教育体系。

这就是澳大利亚教育史上著名的道金斯改革。

自1988年道金斯改革至21世纪初,澳大利亚大学教师在职称晋升政策方面经历了一系列变革。

1.改革背景与动因

自澳大利亚形成全国统一的高等教育体系后,开始实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计划,向国内学生和海外学生进行收费。

同时,联邦政府从财政到教学全面加强了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和控制,如在政府拨款模式方面实行竞争型拨款模式,鼓励大学按照市场机制进行运作。

因此,各大学为获得更多竞争性拨款、吸引生源,开始关注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并在管理制度方面进行改革,实行企业化运作模式。

商业化、企业化和管理主义成为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管理的核心词汇。

在这样的背景下,围绕大学企业化运行模式,澳大利亚大学教师职称晋升政策也相应地进行了改革。

2.改革内容

首先,随着全国统一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各大学的五级职称体系正式确立起来。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高校合并,澳大利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比十年前增长了64%,大学规模的日益扩张导致对教师的数量需求也在增长。

在此情形下,各大学在各个职称类型的聘用形式方面,除了终身制教师外,开始聘用合同制教师,并模仿美国大学的聘任体系,即讲师和高级讲师在经过3到5年的合同试用期后,有机会转入终身体系。

在教师晋升标准方面,与大部分西方国家相同,主要依据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的成绩与绩效。

一般传统的权重是:教学和科研分别占40%,社会服务占20%。

但在实践中,科研成果往往占更大的比重。

教师们也纷纷抱怨,在职称晋升过程中,缺乏对教学成果的重视,过于关注科研论文发表的数量。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大学市场化机制的运行和对科研商业化的.强调,各大学更加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争取更多的企业资金。

在职称晋升评审过程中,科研绩效的优势更加明显。

20世纪90年代,随着澳大利亚大学企业化模式的运行,各大学也和企业一样,在劳资关系方面有着更大的自主权,实施企业协议(EnterpriseAgreements)的方式。

企业协议通常由高等教育机构与教师工会代表协商后制定,由教职工投票表决,获得大多数人同意后方能生效。

企业协议也必须遵循国家及州的相关劳动法案。

澳大利亚大学教师工会(NationalTertiaryEducationUnion,NTEU)在协议修订和捍卫教师权利与福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各大学的企业协议规定了教师聘任、职称晋升政策和教师工资待遇等条款。

企业协议一般三年修订一次。

各大学如有关于职称晋升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也会在新一轮的企业协议中进行修订。

从以上改革内容来看,道金斯改革后的20世纪90年代是澳大利亚大学职称晋升政策变化较大的阶段。

一方面,大学职称晋升在制度上更加完善,奠定了五级职称体系和职称晋升的权重标准。

另一方面,随着外部环境和政府政策的变化,大学开始实行企业化运作模式,在新管理主义思潮和市场化的驱动下,“效率”和“责任”逐渐成为各大学的核心追求。

大学在职称聘任和晋升政策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与教师和工会进行三方协商,进而通过企业协议来规定教师的聘任和晋升条件。

另外,这一时期的大学为节省开支、降低工资成本,打破了教师终身制,开始聘任越来越多的合同制教师,教师的流动性和竞争性得到加强。

二、21世纪澳大利亚大学教师职称晋升政策改革

进入21世纪,澳大利亚各大学的教师职称晋升政策也发生了重要变革。

教师岗位设置改革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科研型教师、教学科研型教师外,各大学出现了更多教学型岗位教师。

这一变化也引发了职称晋升政策方面的改革:澳大利亚各大学调整了相关职称晋升标准,给予教学型优秀教师更多职称晋升的机会。

(一)改革的必要性与动因分析

1.全球化背景下“教学学术观”理论对大学教学质量关注的推动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继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大学的教学质量非但没有上升,反而出现下滑迹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大学普遍出现。

在此背景下,1991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主席欧内斯特•博耶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学术的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提出了“多元学术观”理论。

博耶认为大学里的学术不应仅仅指科学研究,还应包含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ScholarshipofTeaching)。

博耶的学术观点特别是教学学术的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激发了西方各国高等教育机构对教学的重视,促使其认可和奖励教师的优秀教学。

【篇五】教师职称论文格式

教师的职称论文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的职称论文怎么写呢。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教师的职称论文,希望你会喜欢!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即时修正

[摘要]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反应或在出乎意料和未可预知事件发生的同一时刻,即时调整、修正自身的教学行为,以更优化的教学行为谋求更优化的教学效果,就是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即时修正。这种修正能力是一种实践智慧,它的培养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助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教师教学行为 即时修正

[作者简介]李玉龙(1968- ),男,吉林梅河口人,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处处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王丽新(1966- ),女,吉林大安人,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辽宁 朝阳 12)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30-0182-02

教学实践的常规之外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教学情境是预设的,但不是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规定的课程去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行为的对象是学生群体,因而,不可避免地导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要遇到出乎意料的事件,还要通过不间断地感知、分析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状态、表情等课堂反馈信息来判断当前教学行为的效果,这都需要教师迅速思考并即时调整、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这种思考活动可能发生在突发事件之前、之间或之后。事件发生之前教师所进行的思考活动,体现的是教师思维的预测性品质;之中发生的思考活动,体现的是教师的实践智慧;之后的思考活动,可称之为“教学的反思”,体现的是教师思维的批判性。本文所探讨的是课堂上教师通过当下学生的反应,或在出乎意料和未可预知事件发生的同一时刻,即时调整、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不研究事件发生之前的预知和事后进行的反思。

一、对教师即时修正能力的理解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即时修正,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自身教学行为本身作为思考对象,在对行为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基础上,即时调整、修正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效果。这是教师提高自我省察水平,优化行为体系,实现自我超越,促进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致使教师必须即时修正课堂教学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教师自身的原因,如教学设计上存在缺欠、教学环节把握失当等;也可能是学生个人或集体的主客观原因,如个别学生对某一问题存在认知错误、心理迷茫、故意给老师出难题等;更多情况是突发性的或未可预知的情境因素等原因造成的,如雷电、身体的突然不适等。上述三个方面的主客观因素导致课堂教学运行轨迹偏离预设的教学方案,教师就必须做出恰当且及时的反应,调整和修正教学行为。因而,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修正,应该是即时的,也是经常性的、必然性的。它是联结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教师只有身临其境,直接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实践情境,正确处理不可预测的因素和情境因素,才能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谋求教学实践与情境的动态平衡。

主导、指导教师即时修正课堂教学行为的,是一种“实践性的知识”。这种知识不是由公共理论、原理提供的,而是基于教学实践情境对原来理论、原理的重新解读,是个体对教学实践过程的认识、省察和对实践结果的反思、批判中形成的隐性知识。例如,当一位数学教师听着一个孩子的问题时,他发觉自己思维混乱,同时有了点直觉的理解,却又没有现成的答案。因为这一问题“在书本中”无法找到,如果他想顺利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采用一种即兴的办法,在情境中发现并检验自己的设计策略。

“实践性的知识”是隐性知识,因而具有不确定性和简约性,它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既不同于人们认识世界和自我属性过程中形成的理论知识,也不同于某种技艺,有时甚至是一种不可学、不可复制的知识,因为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对待同一个问题的行为表现及实践结果都是不同的。不过,实践性知识最终要通过某种知识形式表现出来,因而在日常教研活动中,可以抓住特定教学情境中的一些细节问题,指导教师对教学实践中某一特定行为的一切可能性逐一列举出来,并进行适宜的选择,从而引导教师通过对自我教学实践的省察、反思,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修正与优化,例如,运用微格教学提供教学情境进行“片断化”行为训练,就是很有效的手段。

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的修正是一个过程,要经过意识期、思索期和修正期三个阶段。起点是自我实践中自我意识的觉醒,其中间环节是自我实践中自我省察、自我分析和自我批判,其终结是个体实践中的自我更新,其表征是教师对自己行为方式的修正与优化。如此循环往复,伴随老师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其结果是教师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提高。

二、即时修正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反也。”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教”而产生困惑,通过把困惑作为问题来研究,进而产生相应的对策,据此不断调整、修正、优化课堂教学行为,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助推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这符合当下“课堂研究”理论与实践视阈下对教师角色的界定:教师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即时修正,是实践视角下的课堂研究。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通过自己的教育理念,预先设计教学方案,还要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不断认识自我、更新自我,把自己的教育理念具体化。因此,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即时修正,就是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探索、解决自身与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努力提升教学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自身的职业活动作为思考对象,对职业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与矫正。

教师对自身课堂教学行为的"即时修正,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都具有积极意义。可以说,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即时修正,本身就是教学方式、方法创新的过程。教师主动参与学校教学改革,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整体把握自身的思维和行为,以更优化的行为催生更优化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即时修正,能够强化教师的职业角色认知。一般认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重点是培养和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能力、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反思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从上述能力的关系上看,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是核心环节。教师要通过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就要不间断地、自觉地对自身教学行为、教学理念进行积极主动的省察、反馈、评价、控制、调节与修正,从而实现课堂教学行为与效果的更优化。为此,教师要具备下列角色特征:

1.学习者。教师要学习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发展心理学知识以及他人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等,使自己的学习活动与教学实践活动有机统一起来。

2.省察者。教师要善于对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各种教学经历和内心体验、对课堂任何突发事件的处理,予以解释、分析和研究,并使之成为一种工作、生活方式。

3.协作者。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协作者、促进者而不是控制者,是课程教学计划的积极实施者而不是被动执行者。教师要积极与学生、家长、同事、领导、专家、学者之间进行沟通,成为平等合作者和交流者。

4.研究者。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即时修正本身就是自我行为研究。教师要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活动,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科研活动使教师更加富有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使自身的人性更加完善,教学活动更富于个性化。

三、即时修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社会生活及科学知识的多样性,决定了课堂上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随着经济一体化导致的文化趋同,加之当下信息化时代背景,一些传统的教学形式正在弱化并走向消亡。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与传承,是教师群体共同的紧迫任务。传承人类祖先探索“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所积淀的教学艺术瑰宝,创新具有时代特征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根本路径就是广泛地学习,学习教育领域内先贤的思想精髓,同时也要学习其他领域内的元素,不断丰富自身的内涵。因而,要大胆地学习、消化、吸收其他国家、民族、地区的教学艺术,这样一来,教师探讨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创新中失败的风险就会降低,教师专业化程度就会迅速提高,在课堂上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即时修正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也就更自信了。学习积淀之外,还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社会、学校要积极营造一个创新型、学习型的教师工作环境。外部环境是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即时修正能力发展的平台,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即时修正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个体行为,但这绝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私事,它需要外部环境条件的支持和引领。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学校要有意识地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构建一种重学习、重交流、重反思的校园文化氛围。

2.教师要学会省察自己的教学行为。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教师职业成熟的标志。教师要善于省察自己的思想方法、知识结构、能力倾向、教学方法特征、教学技巧水平以及个人的思维特点、个性特征,从而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逐渐摸索并形成与自己人格特征相吻合的教学行为体系,最终浓缩成为自己的教学风格,实现教学相长。

3.教师要善于在教研活动中实现协同发展。不同的教育理念、思维特点、工作经历、人格特征等因素,决定了教师群体教学风格表现形式上的差异,这正是开展教研活动、协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的宝贵资源。教师间互相听、评课,共同探讨教学实际问题,互相提供参照物,从而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相观而善”,扬长补短,为教师优化教学行为、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提供了可能性。要使教研活动不流于形式,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心态。教师必须打破自我封闭,要以平等、开放、积极、坦诚的心态主动与同事交流合作,才可能使集体教研活动富有成效,使教师群体在建设性的发展共同体同成长。

4.教师要努力提高教学反思的自觉性。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行为和教学理念,对于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修正今后课堂教学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不仅要掌握教学反思的基本策略,更要注意提高教学反思的自觉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经验积累,必然要形成一定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体系,由于职业倦怠等原因,更容易导致教师凭借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简单化行为模式,将富于创新挑战的教学行为禁锢于思维定式之中,影响教学的质量效果。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自觉性,就要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具有批判意识、修正与优化意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要引导教师对教学过程具有问题意识,善于运用各种机会发现自身教学中的不足,反对故步自封,通过不断反问、追问来激发反思意识,创新教学理念,修正教学行为,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陈瑶,王艳玲,李玲.教学反思途径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美)唐纳德A.舍恩.培养反映的实践者[M].郝彩虹,张玉荣,雷月梅,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魏景.教师教育中的反思实践[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4]王鉴,宋生涛.课堂研究的理论与方法[J].教育研究,(11).

[5]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J].教育研究,(7).

[6]朱晓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篇六】教师职称论文格式

中级教师职称论文例文

浅析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摘要: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持续发展过程。它既有职前、职后时间上的连贯和持续,又有小学教师多个维度教育素养的横向区隔。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教师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发展,我们需要让即将或已经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人有一个开放的视域和长远的规划。

关键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育、职业道德

一、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综述

60年代末,美国学者福勒(Fuller)以其编制的著名的《教师关注问卷》揭开了教师教育发展理论研究的序幕。她提出了教师教学关注阶段论。她认为,师范生在成为专业化教师的过程中,关注事项可分以下四阶段来说明。(1)任教前关注阶段。此阶段是专业养成时期,师范生仍是扮演学生角色,没有教学经验,只关注自己。(2)早期生存关注阶段。此阶段初次实际接触教学工作,所关注的是作为教师自己的生存问题。他们关注班级管理、教学内容以及指导者的评价。在此阶段具有相当的压力。(3)教学情境关注阶段。此阶段所关注的是教学情境的限制和挫折,以及对他们不同的教学要求。在此阶段,较重视自己的教学,关注自己教学表现,而不是学生的学习。(4)关注学生阶段。虽然许多教师在职前教育阶段表达了对学生学习、社会和情绪需求的关注,但直到亲身体验到必须面对和克服较繁重的工作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规律,开创了教师发展阶段理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为后继研究奠定了基础。

70年代末,伯顿(Boton)提出了教师生涯发展三阶段的理论。(1)生存阶段,指教学的第一年。在此阶段,教师刚进入一个新环境,再加上没有实际教学经验,所面临的各种事物都在适应之中。教师所关心的是班级管理经验,学科教学、改进教学技巧、教具的使用,以及尽快地了解教学内容,做好课程和单元计划及组织好教材,做好教学工作。(2)适应阶段,指教学第二至四年。教师开始了解到儿童的复杂性,并寻求新的技能以适合教学的各种需要。(3)成熟阶段。指教学的第五年。这时教师对教学驾轻就熟,对教学环境了如指掌,能从容地处理教学工作,并不断地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这使其科学性增强了,但他理论的缺点与凯兹一样,把教师任教后五年归为成熟期,而教师的专业生涯可能长达30~40年,忽略了在漫长的生涯发展过程,教师可能也会遭受挫折、产生倦怠,而需要加以调适的特点。

80年代,费斯勒(Fessler)提出动态的教师生涯循环论,整体探讨了教师生涯发展,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了解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参考架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都在追求新的教师学习和专业发展模式,形成教师发展多元化的格局。教师教育也从只重视职前,到既从事职前,又重视人职和在职教育相结合的一体化方向发展。

二、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现状

我国有关法律已经为推进教师专业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

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制度在全国开始全面实施。20,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我国职业归并为八大类,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类.4月1日起,国家首次开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但至今,对教师是不可替代的专门职业仍未形成共识。

我国现有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是国内最大的一个专业团体,承担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小学教育。尽管我国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专业化标准的要求,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教师专业化尚有不少差距。我国小学和初中教师的合格学历起点偏低,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漠,广大教师中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不强,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知识面狭窄等都是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教师质量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差距明显表现出来。改革与发展教师教育,推进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势在必行。

三、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成长、教师发展、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从专门职业的特征来看,“教师职业是一个行程中的专业”,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是将教师有职业变为专业,确立专业标准,取得专业地位的发展过程,是增加教师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和形式专业情意的过程活动。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是职业特性对小学教师的必然要求,她能够激发和坚定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有助于实现小学教师的生命价值。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特征是自主发展,即教师具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探索,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并不断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它强调教师是专业发展的主人,并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

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职业认同感与遵守职业道德

1.职业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方式、成长方式和对待教育的态度。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认识、对自己承担工作的意义的理解,能使自己产生光荣感、责任感,同时也促使自己思考以什么样的素质来完成好工作,怎样完善自己的专业素养,加快自己的成长等问题。

2.遵守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的基本道德规范,是教师对职业行为的`自觉追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道德基础。如果不能认真遵守职业道德,那么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职业道德以敬业精神为基础、以协调师生关系为主要内容,无法用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的原则来衡量其价值的大小,没有奉献精神就会失去教师职业的高尚性和纯洁性。 (二)拓展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和经验系统。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主席舒尔曼认为,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至少应该包括如下方面: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学生及其特点知识;教育脉络知识;教育目的目标、价值、哲学及历史渊源知识

(三)提升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育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和本领。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

1.教学设计的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前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加工,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与方式方法以取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包括分析学生特点与组合教学内容、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预测课堂情形变化等技能。

2.教学语言能力,教学语言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教学的最重要手段,即使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的今天,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功能仍不可替代,是讲究教学语言能力的真谛所在。一般而言,教学语言可分为口头言(有声语言)表达、书面语言表达(板书板画)和身体语言(无声语言)表达三种类型。

3.教育教学交往能力,这既是教师有效实现与学生的双向沟通所必需,也是教师群体形成教育合力、教师与社会各界合作搞好学校教育以及积极投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所必需。

4.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这是保证教学过程顺利、有效进行的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调控中,既定的教学目标是“灵魂”,教学程序是“蓝图”,教学评价是手段,合理组织调控课堂结构是核心,洞察学生心理是基础,运用教育机智艺术地处理突发事件是保证,而营造融洽适宜的课堂氛围则是根本。

5.教育研究能力,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应该是一个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具有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坚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是教师专业能力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研究中提升对教育的认识和教学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6.创新能力,指创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的能力,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追求与归宿。

(四)建构专业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教师的人格形象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特征的整体体现,具体包含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情感、气质、兴趣等。教师的专业人格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基础。专业人格的建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随着对教育的本质与价值、对学生生命与特征、对自我生命与生活的深切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而逐步形成的,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对职业道德和教育理想自觉追求的结果与内化,是教师专业发展心智成熟的表现。

(五)形成专业思想

专业思想是教师在深人理解教育工作的本质、目的、价值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教学的基本观点和信念。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性支点和专业自我的精神内核,是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与追求。所以,每位教师都必须通过广泛学习教育理论与总结反思自我教育实践而形成自己的教育专业理念、专业思想,而且还必须使其不断更新、不断发展,并永远走在时代的前沿。21世纪教育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更加普遍、持久、深刻的基础性价值,因此尤其需要教师具有正确而明晰的专业理想。

(六)专业自我发展

教师专业自我,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教师专业自我的形成过程,是在教师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教育教学素养不断提高的过程,是教师职业生活个性化的过程,也是良好教师形象形成的过程。就当前教师专业自我方面而言,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必须充分认识和感悟教师工作的创造性特征及其对社会发展与自我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结语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专业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成败。每一所学校都要根据校情、师情、生情的特点,努力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寻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让教师专业水平与新课程改革齐头并进。

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持续发展过程。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是自主发展,自主发展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所在,也是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强专业理念和师德教育、拓展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是师范生成长为优秀小学教师的必要途经。

【篇七】教师职称论文格式

教师职称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素质教育下的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

摘要:由于数学理论知识较多同时又具有抽象性特点,因而该学科的学困生相对较多,如何解决学困生问题由此也成为初中数学教师教育中的重点。本文以我校初中数学教学为例,探究素质教育下如何促进数学学困生向优秀转变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多元化;初中数学;学困生

学困生是一种在各个学科教学工作中都会碰到的学生类型,该类型的学生智力正常代码是成绩却普遍较差。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该类型的学生尤为常见。人的智力包括语言、空间、逻辑、运动等多种智能,其中逻辑智能是数学学习中的主要智能,而其他智能则是辅助性智能[1]。因此,根据学困生的个人实际情况开展数学教学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转变对学困生的态度

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学生相对较弱的智能通常会被放大,因此多数同学、老师只看到学困生不足的方面。学困生也因此被贴上“愚笨”、“差生”等片面性的标签,而学困生自己也对自己产生不信任、自卑感,导致学习跟不上、成绩上不去。因此老师、家长及学生自己应建立多元智能观,消除对学困生“愚笨”、“差生”的错误认知,转变对学困生的态度。老师可将学生及家长讲解多元智能观的理论,提高学生对自己能力的正确认知。同时开展自我认识活动,可通过定期自己写自评或者向同学进行自我介绍等方法重新认识自己。写评语时写出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及不足之处,总结一段时间内自己在学习方面上的进步点与不足之处,保障对自己的剖析的客观性。此外,告知学困生学习成绩差不是先天的因素,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转变当前的学习状况;对有进步的学困生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智能观,尊重学生差异化、个性化发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2]。

2.区分优弱,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智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效率。首先,可通过多次数学考试、测验分析学生的数学成绩,确定学困生在班级内的比例及名单。接下来,将具有权威性的调查问卷发放到学困生的手中并要求其进行填写,对学生的问卷填写情况进行智能优弱的评估。同时将问卷评估情况于学生的交流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分析、记录每名学困生的智能优弱情况。最后根据学困生的智能优弱确定学生的培养方向,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如学困生的逻辑智能相对较弱,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倾向于对数学逻辑思维方面的理论教学与练习;如学生的空间智能相对较多,则增加对三维图形内容的练习。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弱势智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3.开展多元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优势智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丰富教学手段。如在《几何》这一章节的学习中,老师可通过教学模具进行教学,通过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到量与立体几何;或者可用多媒体向学困生展示空间图形物体的移动、形状及向量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对空间的直观感受。此外,还可开展“一帮一”的学习活动,根据班内学生的智能分部情况安排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互助活动。如学困生在逻辑思维的能力教差,则找一名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预期进行合作,组成一个优势互补的.学习小组。在学习互助中,学困生逻辑思维能力可得到提高,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而另一名优智能的学生在互助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自身的逻辑能力,同时也提高自身的语言、人际沟通能力。通过合作的方式,两名学生可在互助的过程中实现学习能力的共同进步。

4.建立评价机制,促进全面发展

为适应多元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应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评价机制。首先,从多种角度去评价每一名学生。可从学生学习态度、思维能力、空间能力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提高评价的全面性[3]。多角度评价可看到学生长处与短处,有利于对学生的学生能力做出科学的评估。其次,多方法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及卷面考试、实践活动与平时表现相结合的评价手段进行评价,提高评价的有效性[4]。最后,优化各个评价项目的评分比例,根据初中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对学生的逻辑、空间、语言、交际等各方面的评价项目进行优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学困生的教育工作中,不仅要看到学生在学习中的劣势,同时也要看到学生的优势。在教学工作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将学生的劣势转变为优势,实现优者更优,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马肃霜。关于“学困生”转化的理性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35):9—12。

[2] 张思慧,张小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中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J]。数学教学研究,(12):45—48。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小论文格式字体大小小论文格式字体大小要求【汇编六篇】
下一篇:教师职称论文格式精选六篇
Copyright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