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的写法

知识百科  点击:   2020-06-11

  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种,介于新闻报道和小说之间,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的散文。报告文学是运用文学艺术,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以下是我能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报告文学的写法,以供大家参考!

  报告文学的写法

  报告文学“它是介于调查报告与短篇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高尔基语),是新闻与文学相融汇的产物。因此它兼有新闻与文学的共同特点。它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采用文学手法来表现的新型文体。它严格地忠于事实,形象地再现生活,是意识的向导,是时代的航标,文学园地里的又一奇葩。

  报告文学的艺术特征是:

  一、严格的真实性。报告文学是一种写事纪实的文学形式。它是以文学手法进行写作,但必须遵循事实,不许虚构。这种艺术形式正如别林斯基说的,“艺术是现实的复制,从而艺术的任务不是修改,不是美化生活而是显示生活的实际存在的样子”。可见,报告文学的内容必须源于事实,毕肖事实,始终保持严格的真实性。

  二、鲜明的时代性。古人云:“文变染呼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刘勰《文心雕龙》)。报告文学之所以有顽强的生命力,关键就在于它适应时代的需求。它所报道的内容是社会现实,是时代的精神,因此人们称它是时代的号角。

  三、动人的艺术性。报告文学既然是文学样式的新型文体,它本身就必须具备文学作品的某些特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学性。它以文学的语言塑造形象,生灵活现地展示真实的社会生活,这就是报告文学的艺术特征。

  四、精当的政论性。这种体裁允许作者发表真知灼见,就是说它不仅纪实,还可以议论,但要尊重事实,缘事而发,注意导向与格调。这种格调高雅又富远见的精当议论,如果运用得当可为报告文学增添无限色彩。

  报告文学的选材:

  报告文学的选材是十分考究的,不是什么样的题材都可以写成报告文学的,消息的题材只能写成消息,小故事的题材只能写成小故事,通讯的题材只能写成通讯,而只有那些本身具备了报告文学特点的题材,方可写成报告文学。那么报告文学的题材都有什么特殊性呢?我当年采写的《生命丰碑照人间》(一九九八年六月),之所以能荣获全国报告文学一等奖,绝非是写作水平的因素,相反我的写作水平并不高,只是在选材上抓住了三大特性:

  一、导向性。报告文学的选材,首先要具备导向性。它的内容必须具备时代特征,有积极的思想意义和指导作用,能够反映时代的风貌、时代的气息、时代的精神,对某一局部或全局,甚至整个社会有指导意义。

  二、典型性。报告文学的选材,必须严格掌握典型性的原则。它的素材既要有鲜明的个性,又要有构成报告文学的完整情节和洋溢着社会主义光芒的先进意识,这就是报告文学题材的典型性。

  三、形象性。报告文学是用文学手法反映社会生活的。它的题材必须有立体感,必须有特定的形象,以活生生的的人和事而构成生动的画面来反映时代精神,披露社会矛盾,反映人民心声。

  报告文学的表现手法:

  报告文学的表现手法无固定的套路和程式。“文律运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刘勰《文心雕龙》)。显然,报告文学的写作也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这就是说“文不按古,匠心独妙”(唐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但有些基本手法尚可参考:

  一、精心设计结构。报告文学不同于文学作品,它的内容必须是真人真事,不允许虚构、浮夸和任意拔高。正是由于它受真人真事的限制,写作时难度相对要更大一些。为把那些零散破碎的出于断裂状态的事实情节组成完整的、有内在联系的整体,作者就必须精心设计结构。目前报告文学的常见结构有以下几种:

  A、连接式。这种结构的特点是按时间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由始至终地进行写作。这种结构可以给人以顺畅、连贯、和谐、自然之感。这是目前报告文学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结构形式。

  B、跳跃式。这种结构吸取电影意识流手法,可以打破时空,把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间断镜头连起来,形成大幅度的跳跃。这种结构节省笔墨,手法灵活,很受读者欢迎。

  C、車辐式。顾名思义,这种结构犹如车轮上的辐条,围着轴心转。因此有人称这种机构是“圆心”,是“孔雀开屏”。它的特点是各部分都围绕一个中心展开,把各个不同的典型画面,依据一个中心连接成一个整体,虽然其中有的画面在时间、地点、事件上没什么连贯性,但由于这些画面都是围绕着同一个中心展开的,照样令人感到连接顺畅,熔铸自然,没有断裂感。

  二、形象地再现生活。报告文学的写作,除了内容必须是真人真事外,它的表现手法完全和文学作品一样,就是运用形象思维和生动的语言来塑造形象,来再现事件场景,给人以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立体感受。

  纪实手法的运用。报告文学的写作,“是在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它不同于文学作品,它不允许虚构人物,设想事件、场面与情节。它只能用文学纪实手法把现实生活中具有个性的人和典型事件、场面、情节、氛围再现出来,利用形象思维在读者面前展示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逼真画面。

  想象手法的运用。想象,是报告文学写作中的一大特点。它充分利用想象思维,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头脑加工而创造出新的形象,让报告文学更加形象活脱 。报告文学的常用加工手法有:(1)追忆法。就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场景、情节、画面,进行真实的追路。它如同复原出土文物一样,必须首先想出它的原貌,然后再依据原貌还原出它的真实形象或场景来。(2)比喻法。比喻法是想象手法中的一种具体手法,作者常常采用以甲喻乙,以此喻彼的手法进行生动地写作,使报告文学形象顿生,文采四溢。(3)憧憬法。憧憬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活动为基础,对未来、理想,进行真实想象的一种手法。如《哥德巴赫猜想》中作者对数学王国的憧憬,展示了一幅情景交融的立体画面。

  蒙太奇手法的运用。蒙太奇原是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泛指结构组合的方法。后来电影界借用了这个名词,现在却成了“电影制作中特有的表现手法,即把拍摄到的各个镜头加以剪接、编排,使产生连贯、呼应、悬念、对比、暗示、联想等艺术效果,构成一部完整的影片。近年来报告文学的作者们也采用了这种手法,让诸多的画面在时空中完成转换,自然衔接,并省去了大量的过度交代,无形中使报告文学突出了形象、生动了情节、精练了篇幅,现出了文采增强了可读性。蒙太奇的结构形式较多,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并列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平行镜头式;叫板式,即上面提到谁的名字,下一个镜头就出现谁;物件式,即通过某种物件,把不同场景氛围连接起来:对话式,即用上一个镜头中某个人的话,与下一个镜头中某一个人的话巧妙相接,使之形成对话的形式,此外还有人物连接式、相似造型式等多种。

  三、灵活地选择文体。报告文学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具体写作中要采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要依据内容而定,不可形成固定的套路和程式。它既可沿用新闻文体的体裁形式,还可选用文学体裁的样式,诸如新闻集纳式、速写式、访问记式、小说式、散文式、电影分镜头式等均为常见的写作形式。

  四、动情地评价现实。报告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和强烈的政论色彩。它允许作者辩理议论直诉胸臆,但它的评价必须依附于事实中的情节、形象、氛围或场面来进行,必须是对事实的生发或开掘,或者是揭示事物的本质、或者是直接抒情、或者是开拓视野、或者是升华意境、或者是承前启后、或者是深化主题,但这种评价必须是缘事而发的、以情动人的、哲理深刻的、感情深刻的。

  报告文学在谋篇中尚应注意:

  一、摆正主题思想与文彩的关系。报告文学的写作不可忽视文彩,但绝不能为了彰显文彩而喧宾夺主。就思想与文彩而言,思想永远是第一位的,因为一切语言的运用,都是为突出主题思想服务的。古人云:“繁彩寡情,味之必厌”(刘勰文心雕龙)。可见,报告文学的写作,不能为了追求文彩而忽视了它的主题思想。

  二、摆正先进人物与群众的关系。报告文学作品大多是写先进人物的。先进人物的成长是离不开群众的,任何先进人物没有群众的帮助和支持,不从群众中吸取营养,都将一事无成。因此它的写作必须摆正二者的关系,客观公正地纪实。

  三、摆正纪实与议论的关系。报告文学之所以有较强的战斗性,能直接为现实斗争服务,能为正义鼓与呼,其原因除了作者形象地描绘客观事实外,作者那揭释本质、直抒胸意、开拓视野、点明主题的议论,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任何议论都是缘事而发的,纪实在先,议论驰后,二者不可颠倒。就是说报告文学必须摆正纪实与议论的关系,它的议论必须在纪实的基础上生发。

  报告文学的写法

  现代散文体裁中的一个类别。即文艺性的通讯报告,属于文学与新闻的边缘性体裁。

  报告文学的原始定义是“艺术报告”。这是捷克著名记者基希提出来的。他认为,报告文学是“基于事实材料所写的速写”。1920年,基希用德文Reportage最早标出了这一体裁的名称,汉语直译就是“艺术报告”。所以,在“报告文学”没有统一的名称之前,一些报刊上称其为“文艺性速写”、“文艺性通讯”、“文艺性的调查报告”或“特写”等。

  报告文学曾在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中产生过深远影响。早在1847年6月26日,恩格斯就以辛辣的笔触,写下了《基佐的穷途末日,法国资产阶级的现状》一文。后来,象高尔基的《一月九日》,杰克·伦敦的《深渊中的人们》,约翰·里德的《震撼世界的十天》等,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报告文学在中国盛行是在20世纪20年代,名篇有《俄乡纪程》(瞿秋白)、《一个伟大的印象》(柔石)、《包身工》(夏衍)、《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宋之的)等。从3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国报告文学获得很大发展,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作家,形式、风格也更多样:既有范长江、骆宾基、萧乾、华山等写的有关大时代文艺性记事,也有曹白、黄钢、徐迟、魏钢焰等创作的大量人物特写,又有刘白羽、魏巍等的抒情性、政论性都很强的战地通讯,还有丘东平等人以深刻接触社会问题见长的报告文学作品。70年代以后,中国的报告文学出现了一个百花争纷的局面,它的内容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式也更多样化。

  报告文学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新闻性,要能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二是文学性,要能运用文艺的手段,借助于形象来反映生活,要求比新闻通讯更形象、更生动、更富有感染力,有较多的文学色彩。

  报告文学虽然不绝对排斥艺术虚构,却要求作品中占主体的人与事必须真实。这个“真实”不是指一般文艺作品中所说的生活真实,而是指新闻报道中所说的新闻真实,它所报道的事实,无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环境、细节都须真实,不能虚构。这种“真实”也不是有闻必录,更不是自然主义地照搬生活,它要求用具体的事例,真实、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内在的规律性,达到真人真事与高度典型的真实相统一,新闻记实与文学典型相统一。报告文学必须以现实生活为题材,面向现实社会生活,不可能有纯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这是它的新闻性决定的。它虽然没有消息、通讯等新闻体裁那么迅速及时,但仍需要注重时效。失去了时代的要求,也就失去了报告文学自身的特点。

  报告文学具有强烈的文学性,它要求运用文学作品的表现方法,具体、形象地再现现实生活中的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这样的典型人物须是生活中确有的“这个人”,需要从原型的大量素材中选取典型情节、细节和语言,然后通过艺术的构思,形象描绘,表达主题。这种典型化的方法,必须在不损害准确、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不能离开原型去虚构。

  在报告文学中,行文叙事可以而且应该带有抒情色彩。抒情和议论只是跟随着事实,补充着事实,而不能代替事实,掩盖事实。它必须和叙述描写结合在一起,就事论理,夹叙夹议。作者对“报告”的内容加以评议,要精辟、深刻、生动形象,通过对本质的揭示,点明题旨,深化主题,帮助读者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报告文学的写法多种多样,可以写人为主,可以写事为主,也可以写人写事并重。在表现形式上可以象小说、散文那样写,也可以采用书信体、日记体、传记体等。在写法上,可以用形象化的政论笔法,也可以用白描式的叙述笔法,可以用散文的笔法,也可以用电影文学的写法。

  优美的语言文字是报告文学的显著特色,也是它和新闻通讯的区别之一。报告文学的语言要求形象化、个体化,富于感情色彩。作者要对真人真事所包含的语言素材进行提炼、概括,使它既真实,又有声有色。

  报告文学的写法

  傅宁军的长篇报告文学《淬火青春——大学生从军报告》是一部典型的报告文学作品。我用典型这个词来描述它,是想强调这是真正的、纯正的报告文学写作。我仍然记得报告文学在1980年代的辉煌,一部报告文学新作刚刚问世,就引起了全社会的热烈反响,可以说,1980年代是报告文学的黄金年代,不仅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报告文学,而且也使得报告文学文体走向成熟。但是,报告文学自新世纪以来却越来越被冷落,甚至连报告文学这个称谓都成为一个过时的称谓,仿佛谁还写报告文学谁就落伍了,而观念更新的作家则要写非虚构作品。我得承认,近来一些被冠名为“非虚构”的作品的确给我们带来新意。报告文学与非虚构,并非完全就是一种名词概念上的差异,非虚构在写作理念和写作方法上有与报告文学不同的地方,非虚构明显受到社会学的影响,特别是社会学的田野调查和实证、统计等科学方法,不仅拓展了报告文学作家观察社会现实的方式,而且也丰富了文本结构的方式。有意思的是,非虚构本来是报告文学发展和突破中出现的新现象,但现在有这么一种倾向,要把相关联的二者切割开来,要以非虚构来否定报告文学,于是给人一种感觉,报告文学应该被抛弃,只有进行非虚构写作才是与时俱进的。如果纵容这种倾向,其后果将会是:非虚构的局限性得到恶意的膨胀,报告文学的良好传统也将溃散。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特别欣赏傅宁军对纯正报告文学写作的坚守。当然,傅宁军就是一位在80年代的文化暖风吹拂下成长起来的报告文学作家,几十年来,他仍能保持着报告文学作家应有的敏锐与活力,这就非常不容易。他对纯正报告文学写作的坚守,也体现出他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充满了自信。

  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应该在三个环节上都见出作者的追求。其一是题材选择,其二是采访调查,其三是写作构思。《淬火青春——大学生从军报告》就是这样一部在三个环节上都付出了努力的作品。

  报告文学写作中,“写什么”往往比“怎么写”更重要,有人称其是“七分题材三分写”,因此报告文学作家首先就要在题材选择上接受挑战。一位作家选择什么样的题材,也是考量他的识见和敏锐力。我们从题材的选择上就可以发现作家对于社会和现实的认识是否具有深度和锐度。可以这么说,题材选择是一部报告文学成功的关键。《淬火青春》的主体对象是大学生,傅宁军关注大学生并不是从这部作品开始的,在此之前,他就完成了一部《大学生“村官”》的报告文学作品,并获得广泛好评。关注大学生,这不能不说是傅宁军作为一名报告文学作家对社会变化的敏锐感知。大学生,是考察中国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坐标;大学生的去向,则是评价社会文化素质的切入点。傅宁军正是从这样的角度而选择了大学生作为写作题材的。大学生当“村官”,大大提高了基层行政组织的文化素质;而大学生从军,则直接关乎建设现代化军队的伟大战略。题材选择还应该包含着作家对题材的认知。当然选择过程就包含了认知过程,但选定一个题材之后作者对其题材认知的不断深化和确立,将决定作者开掘题材的深度和力度。傅宁军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精彩。他开门见山地提出一个最敏感的问题:“大学生从军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呢?”事实上他的整部作品都是在回答这个问题。他从两个方面去回答这个问题,也就是从两个方面去把握这个题材。其一是“大学生给军队增添了什么”,其二是“军队又给大学生带来了什么?”傅宁军通过大学生从军,不仅要向人们展示:中国军队质的飞跃,同时也要告诉人们:“新一代军人应对新挑战充满自信”。这正是傅宁军对这一题材开掘的深刻之处。

  采访调查对于报告文学来说,则是成功的基础。只有建立在充分扎实的采访调查基础之上的报告文学,才能获得成功。古人有句话说:“功夫在诗外”,这句话用来描述报告文学写作的特点是非常恰当的。大凡成功的报告文学作品,作者花在采访调查上的功夫可能远远要比花在写作上的功夫多得多。从这个角度看,傅宁军首先就为《淬火青春》写作打下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他为这部作品作了充分扎实的采访调查。他在写《大学生“村官”》时就采访了150多人,因为同样写的是大学生,所以这些采访在一定程度上就为这部作品作了铺垫。为写这部作品,傅宁军又采访了100多位对象,采访的面也相当广泛,既有叱咤风云的将军,也有扎根基层部队的校尉;既有大学生士官,也在大学生军嫂。

  在写作构思环节上,不仅能看出一位报告文学作家的才华,而且也能看出一位报告文学作家对报告文学的文学性的理解,因此这个环节是提升报告文学作品文学性的核心。傅宁军的文字带有一种抒情性,以饱含情感的语言讲述军中大学生的事迹,因此那些看似纯粹客观的描述却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打动人心。这部作品的结构方式也是典型的报告文学方式,它以采访对象为重点,并把采访对象置于军队提高文化素质的历史进程的大背景之下来写。这是一种串珠式的结构,尽量让一个个采访对象成为一颗颗完整的珠子,并以明确主题为红线将其连接为一个整体,因此作者基本上是以平铺的方式一个接一个地讲述每一个人的从军经历。尽管作品分为五大章,事实上五大章的划分并没有明确的逻辑关系,它不过是提示人们,在这一章里将对某一方面比较强调而已,至于第四章和第五章则是因为叙述对象的身份不同而归类的,第四章是讲述军嫂的故事,第五章是讲述大学生士兵的故事。这种结构达到了一种反复咏叹调的效果,每一个从军的叙述就是一次对主题的反复和叠加,同时又通过小的变奏对主题加以丰富。傅宁军把握住题材的深度和锐度,不去刻意追求思想意义的繁复性,不把笔墨花在阐释和论证,而是着力于人物形象的呈现,让人物和事实来说话。

  说到底,这是一部典型的报告文学作品,它让我们继续为报告文学这一文体而感到骄傲。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护士面试答辩100题
下一篇:拉丁舞授课内容
Copyright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