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传读书笔记精选四篇

读书笔记  点击:   2024-03-27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毛泽东传读书笔记精选四篇,欢迎品鉴!

毛泽东传读书笔记1

  历史的力量在于真实,而历史又需要沉淀,沉淀后才能真实地再现历史。

  自从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后,对毛泽东的解读一直是社会舆论的热点,甚至牵动着世界的眼球。最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了美国著名学者罗斯·特里尔(Ross Terrill)的经典名著——《毛泽东传》(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9)的最新版中译本。

  这本《毛泽东传》初次出版于1981年,是西方数百种毛泽东传中最受推崇、最畅销的作品之一,曾被翻译成8种文字,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与第一版相比,新版增添了很多新材料,吸收了许多国内外毛泽东研究的最新成果,全书章节增删篇幅达1/3以上,尤其是对毛泽东在建国后活动的描写改动最多,而大量精美、珍贵图片的运用,使历史伟人以真切、感人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与第一版相比,新版仍然主要是从思想、政治角度诠释毛泽东的一生,其行云流水般的记叙和见解独到的评论,令人赞叹;它更加关注个人生活和心理分析,注重个性与历史画面的结合,让我们更真实、更全面、更迅速地触摸到毛泽东的“内心世界”;它对人物和历史场景的分析更为出神入化,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更加具体,并引导读者关注历史的纵深,仔细体味“故事”背后的时代困惑,将毛泽东丰富的情感与挑战性的理论创造融为一体,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毛泽东的“真实的整体画像”。

  毛泽东是人,而不是神

  在人们的视野中,政治和文化的沙滩不会淹没特殊人物的光泽。读完《毛泽东传》,我仿佛梦回20世纪,走进了那个时代,发现了一个真实的毛泽东,而不是概念上的毛泽东,更不是神化的毛泽东。其实,毛泽东绝非那种天生的伟大领袖。在1911年,他对中国的前途还充满了不成熟的憧憬,这位18岁的湖南青年设想的中央政府竟然是:孙中山做总统,康有为当总理,梁启超则是外交部长。即便在他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投身革命后,在政治上也是几起几落,饱尝失败的滋味。而且,毛泽东长期未能赢得共产主义革命的中心——莫斯科的信任;在斯大林的眼里,毛泽东只是一个“麦淇淋式的马克思主义者”,红皮白心,够不上一位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

  在私生活上,毛泽东极富人情味、幽默感,极具人格魅力。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基辛格的助手温斯顿·洛德就曾亲身感受到毛泽东的强大意志力:“我相信我从未遇见过这样的人”,“即使我不知道他是谁,但参加一个有他在场的鸡尾酒会,他肯定会凭他的力量把我吸引过去。”

  毛泽东已经融入中国历史

  作为一个美国人,特里尔先生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毛泽东,将他放在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大气候中,放在中国社会的历史土壤里,进而揭示了一个“历史之谜”——毛泽东何以成为毛泽东?

  如果真要追根溯源,探寻历史的真相,只有返回中国,这个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家,也惟有在这样的国度里,才可能产生毛泽东这样的历史伟人。

  毛泽东是20世纪一位富有魅力的革命家,他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不是乌托邦理论的一支插曲,而是对中国社会的重建,具有深远的影响。尽管毛泽东作为一位管理者比作为一位传统观念的反叛者、导师和斗士远为逊色,尽管他有这样那样的过失,但这位魅力超群的政治家“支配了一个需要‘超人’的时代”,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改变了中国的发展方向。如果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那么毛泽东将被视为一个新的黄金时代的奠基人。

  历史的引力无处不在。毛泽东虽然离开我们已经30年了,但他和他的同志们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给20世纪的中国和世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投下了自己巨大的身影。当代中国人必须明智地对待毛泽东的历史遗产,因为毛泽东已经与中国历史融为一体了,不可分割,难怪有人这样说:毛泽东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现代史;读懂了毛泽东,也就读懂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读懂了中国人和中国的事。

  “青史如鉴耀千秋!”在一篇访谈录里,新华社记者曲志江、李术峰说得好:“谁也无法否认,毛泽东对20世纪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巨大而深刻的作用和影响;谁也无法抗拒,毛泽东拥有的强烈而长远的个人魅力和精神力量。”

  毛泽东生前曾经多次点名批判南斯拉夫共产党领袖铁托,但在毛去世后,铁托却称赞毛是一位“巨人之中的超级巨人”。对此,连特里尔先生也感到大惑不解:“事情总是这么奇怪,50、60年代诋毁他最多的政府,1976年却对他的赞辞最多。有些领导人说他是人类历史上一千年才会出现一个的天才。美国《新闻周刊》当天发表的社论标题是《历史上最后一位巨人》。”

  没有任何崇拜者会比他生前的对手和敌人,更知道毛泽东存在的意义和分量,这正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对于毛泽东,今天的中国人还有许许多多的困惑和疑问,我们也许可以从这本《毛泽东传》中找到答案。

毛泽东传读书笔记2

  面对工作和生活,充满了困惑,求助多方无果后,解决不了心中的疑惑和所求,突然想到樊登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你感觉到困惑了,没有方向了,那就静下心来读书。正如焕心说的,“一切刚刚好”,遇到了对的人,在对的时间,给我推荐了好的书本。

  这么多年听到的那些如雷贯耳的文章,那些闪着智慧之光的文字,经过思想深度浇灌的观点方法,豁然映入脑海,醍醐灌顶。

  到现在我读完了第一卷,第二卷大部分,第三卷一部分,第四卷还没有开始,先以自己急迫想读的开始,然后结合实际需求选读,重点喜欢的精读和背诵。在阅读的过程中,感触颇深的是一种态度,一种学习的态度,一种解决问题的态度。

  学习的态度,首先,正如书中说的一样,要做“老实人”,踏踏实实地做学问,扎扎实实做研究,学习不能有半点马虎,不是走马观花。“读原著,悟原理“不是一句空话大话,而是需要实实在在地,老老实实地花时间去阅读,去学习,去钻研,然后达到运用和解决实际生产生活问题的目的。

  其次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人无学,无以立”,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衣食住行,读书上网刷手机,任何一样都离不开学习。人的认识要经过两次飞跃,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为第一次飞跃,理性认识到指导实践为第二次飞跃。接触好多知识,无论是自然知识还是社会知识,这是我们的认识的学习的感性阶段;大量的接触,大量的经历,丰富的感知学习后,在思想中形成了某些概念、判断和推理,这就实现了对学习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书到用时方恨少”,好多人第一次“飞跃”就没有完成起飞,在后来的生活中愈发感觉知识匮乏;然后在生活或工作中,我们的想法,制定的制度,做出的决定,指示、命令等等,实现了第二次飞跃,去指导实际。“知识改变命运”就是对学习一种最好阐释,在我身上是得到了某种程度地应验,深以为然。

  再者,什么有用学什么,我认为不是简单的实用主义,是我在承认自己的平凡,正视自己的不足和缺陷,读书有用就读书,唱歌有用学唱歌,打太极有用就打太极,诗词有用学诗词,就像樊登的九宫格一样,列举出八个方面,综合平衡发展,审视自己,反省自己,定位自己,完善和提升自己。

  最后苦中作乐,丰富成就感、获得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昨日和爱人闲聊,她在努力学习备考,看见她厚厚的学习资料、密密麻麻的笔记,三五笔记本整整齐齐的总结知识点,不能陪伴孩子,不能花时间陪伴家人,不能约三五好友聊天吃饭,生活中做了好多的减法,特别辛苦,但是在聊天中,满满地成就感,言语之间流露出极大的获得感,这是她勤奋努力得来的。看到爱人积极的变化,我特别知足。这就是学习带来的改变,丰富了我们之间交流的内容,家庭生活工作学习更加契合。

  由不知到知,问题与解决问题,目前的现状和想要的改变等等之间,总是充满着矛盾,做出改变的做好办法就是学习,或者翻译成努力学习,努力拼搏,克服困难,因为这正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互相转化的有利条件。

毛泽东传读书笔记3

  斯诺在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以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为基础,完成本书的写作。作为一名西方记者,斯诺所站的是一个公正客观的角度去描述当时人民百姓的生活和心理状态。除此之外,还表现出了红军及其领袖们的精神状态和思想状况。这本书可以说是让人们可以进一步的去了解当时十分神秘的中国的红色革命。并且,他把自己在红色区域的所见所闻都一点一滴的记录下来。后来汇编为《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的内容丰富而且生动。

  1936年,中国革命与战争最凶猛、最危险的时期,长途跋涉来到西贝苏维埃地区,寻找红色中国。故事都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更是让我对当时的人民、红军、毛泽东等等都有了崭新的可谓是_的认识。

  在苏维埃社会一节中,有两段文字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共产党在西北所以受到群众拥护,其当前的基础显然不是各尽其能,各取所需,而是有点象孙逸仙博士的主张:耕者有其田。”;二是“有一件事可以说明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有基础的,那就是在所有老苏区里,警卫工作几乎全部由农民自己组织起来担任的。”

  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总结的那样,正是由于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农民才会主动组织起来保卫自己的红色政权;也正是由于秉承了这样的理念,共产党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始终得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不断推动革命事业向前发展。

  在我的认知范围中,当时的人民一定都受到了思想的禁锢并且十分保守,甚至可能有些木讷。但是事实却是截然不同的。他们中的许多人也会进行批评和抱怨,这无疑就是他们言语自由开放最直接的证据。大部分农民团结一致,并且看好“苏维埃”和“红军”,以此证明他们思想觉悟是很高的,有共同的追求,有目标,并且坚定不移的支持着自己的信念。对比当今,我们貌似更缺乏精神信念这一块儿,这是我们所欠缺的地方。

  这本书中所描绘的红色中国,与我们教科书上所学到的是有许多出入的。相比之而言,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更加真实、可靠。

  说道红军,就不得不提军队。在斯诺看来,他感受到了红军高度的政治觉悟,认为红军是中国的一支从政治上来说是铁打的军队。在真正的红军一节中,作者这样描写到:“他们向来都同士兵并肩作战,团长以下都是这样。一位外国武官这样说,单单是一件事情就可以说明红军拥有极大优势的敌人的作战能力。这就是红军的军官们习惯说的:“弟兄们,跟我来!”而不是“弟兄们,向前冲!”。同样是六个字,差别却是很大的。第一种是把自己与士兵放在了同一个位置,与士兵们心连心。

  提到红军,另一个比提的就是长征了。电视里所演的长征真的是惊心动魄、惊险万分。红军通过各种巧妙的战术突破敌人的重重围堵,摆脱危险困境。无论是四度赤水河、勇夺泸定桥、飞度金沙江等等都显示了红军的有勇有谋。当时,当他们面对一些少数民族的人民时,当当地人民对他们闻所未闻,他们仍旧是勇往直前,他们的功绩、作为都帮助他们赢得了少数民族的友谊,甚至是吸引了一部分人来参军。这足以证明了中国红军在人民中的威望和感召力。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历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是一次武装巡回宣传,是一个奇迹。它体现了共

  产党强大的精神世界,非凡的心里素质,而这些也仅仅占了全书的一小部分。也可以说,红军的长征也仅仅占了中国革命的一小部分。

  提到书中关于领袖的描述,就不得不说斯诺对毛泽东的描述中这样写道:“不可否认,你觉得他身上有一种天命的力量。你觉得这个人身上不论有什么异乎寻常的地方,都是产生于他对中国人民大众特别是农民——这些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贫穷饥饿、受剥削、不识字但又宽厚大度、勇敢无畏,如今还敢于造反的人们——迫切要求做了综合表述,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

  毛泽东的经历是本书的一大重点,这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个中国革命的故事。斯诺写到“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他认为这要归因于他的少年时代在父亲的田里干过苦活,要归因于他在学校读书的刻苦时期,当时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组成斯巴达俱乐部一类的团体。他们常常饿着肚皮,到华南山林中作长途的徒步跋涉,在严寒的日子去游泳,在雨雪中光着脊梁——这一切都是为了要锻炼他们自己。他们直觉知道,中国的来日需要他们有忍受的艰难困苦的能力。”读到这段的时候,反观我们现在的大学生。逃课、迟到的比比皆是。好多大学读书的风气早已荡然无存,大家上大学似乎都只为了文凭这一张纸,没有人关心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是否真正度过了一个有意义难忘的大学生活。

  美国记者西奥多。怀特曾对《红星照耀中国》做过如此评价:“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一个未知的中国革命,也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和认知。我看到的不仅是中国革命的成长史更是对当时的人民、当时的社会一种全新的描述。

毛泽东传读书笔记4

  斯诺在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以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为基础,完成本书的写作。作为一名西方记者,斯诺所站的是一个公正客观的角度去描述当时人民百姓的生活和心理状态。除此之外,还表现出了红军及其领袖们的精神状态和思想状况。这本书可以说是让人们可以进一步的去了解当时十分神秘的中国的红色革命。并且,他把自己在红色区域的所见所闻都一点一滴的记录下来。后来汇编为《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的内容丰富而且生动。

  1936年,中国革命与战争最凶猛、最危险的时期,长途跋涉来到西贝苏维埃地区,寻找红色中国。故事都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更是让我对当时的人民、红军、毛泽东等等都有了崭新的可谓是_的认识。

  在苏维埃社会一节中,有两段文字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共产党在西北所以受到群众拥护,其当前的基础显然不是各尽其能,各取所需,而是有点象孙逸仙博士的主张:耕者有其田。”;二是“有一件事可以说明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有基础的,那就是在所有老苏区里,警卫工作几乎全部由农民自己组织起来担任的。”

  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总结的那样,正是由于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农民才会主动组织起来保卫自己的红色政权;也正是由于秉承了这样的理念,共产党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始终得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不断推动革命事业向前发展。

  在我的认知范围中,当时的人民一定都受到了思想的禁锢并且十分保守,甚至可能有些木讷。但是事实却是截然不同的。他们中的许多人也会进行批评和抱怨,这无疑就是他们言语自由开放最直接的证据。大部分农民团结一致,并且看好“苏维埃”和“红军”,以此证明他们思想觉悟是很高的,有共同的追求,有目标,并且坚定不移的支持着自己的信念。对比当今,我们貌似更缺乏精神信念这一块儿,这是我们所欠缺的地方。

  这本书中所描绘的红色中国,与我们教科书上所学到的是有许多出入的。相比之而言,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更加真实、可靠。

  说道红军,就不得不提军队。在斯诺看来,他感受到了红军高度的政治觉悟,认为红军是中国的一支从政治上来说是铁打的军队。在真正的红军一节中,作者这样描写到:“他们向来都同士兵并肩作战,团长以下都是这样。一位外国武官这样说,单单是一件事情就可以说明红军拥有极大优势的敌人的作战能力。这就是红军的军官们习惯说的:“弟兄们,跟我来!”而不是“弟兄们,向前冲!”。同样是六个字,差别却是很大的。第一种是把自己与士兵放在了同一个位置,与士兵们心连心。

  提到红军,另一个比提的就是长征了。电视里所演的长征真的是惊心动魄、惊险万分。红军通过各种巧妙的战术突破敌人的重重围堵,摆脱危险困境。无论是四度赤水河、勇夺泸定桥、飞度金沙江等等都显示了红军的有勇有谋。当时,当他们面对一些少数民族的人民时,当当地人民对他们闻所未闻,他们仍旧是勇往直前,他们的功绩、作为都帮助他们赢得了少数民族的友谊,甚至是吸引了一部分人来参军。这足以证明了中国红军在人民中的威望和感召力。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历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是一次武装巡回宣传,是一个奇迹。它体现了共产党强大的精神世界,非凡的心里素质,而这些也仅仅占了全书的一小部分。也可以说,红军的长征也仅仅占了中国革命的一小部分。

  提到书中关于领袖的描述,就不得不说斯诺对毛泽东的描述中这样写道:“不可否认,你觉得他身上有一种天命的力量。你觉得这个人身上不论有什么异乎寻常的地方,都是产生于他对中国人民大众特别是农民——这些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贫穷饥饿、受剥削、不识字但又宽厚大度、勇敢无畏,如今还敢于造反的人们——迫切要求做了综合表述,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邓小平文选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四篇)
下一篇:毛泽东实践论读书笔记【汇编四篇】
Copyright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