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三篇

读后感  点击:   2020-06-30

  《明朝那些事儿》,网络连载历史小说,作者是当年明月,本名石悦,曾为广东顺德海关公务员,2018年5月24日出任山东省政府办公厅综合处处长。以下是我能学习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以供大家参考!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

  暑假的时候,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卷》,让我对朱元璋的理解加深了许多。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生于一三二八年,这一年正是元朝统治时期。蒙古人当朝,十分残暴。朱元璋一家是汉人农民,常常因为税收过高,连饭也吃不饱。朱元璋那时的心愿就只是拥有一个完整的家,能填饱肚子,仅此而已。十七岁时,家人相继因饿死离世,带给朱元璋的只有悲痛,心中复仇的火焰也已开始燃烧。

  为了解决温饱,朱元璋只有去当和尚要饭。做了一年的和尚,他觉得一直做和尚也不能活下去,于是二十二岁时,他开始四处游走、闯荡,结识了汤和、常遇春、徐达等名将。朱元璋领导着他们打败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对手。最后推翻了残暴的元朝政权,天下现在已经是朱元璋的了,是明朝的了。

  朱元璋于一三六八年登基,此后他做了许多好事,比如整治贪官、发展经济、打击元朝和其他地方的残余部队、统一全国。他也做了几件错事,比如废除了宰相制度、设立内阁,要求后人善待宗亲,乱杀功臣。一三九八年,朱元璋病逝。

  朱元璋成为皇帝,因为他有过人的眼光和判断力,让他选择同伴及确立人生路线时不会看错;他的果断,让他在危险的情况下能及时决断并果敢的执行;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冷静,能让他在纷乱的局面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和解决的办法。这几样优秀品质,让朱元璋从尸骨中爬出来,走向人生的巅峰。

  朱元璋有许多好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比如他的冷静。我们有时在经历让人感到喜悦和悲伤的事情时,往往就会失去理智,这时,我们应该冷静。考试进步了很多名次,超越了你的目标,觉得满足了,可以不继续努力,那当然是错误的。你应该做的是冷静判断自己这次还有哪一项没有发挥好,然后认真补上那一项的缺陷。并再找一个目标,追赶,超越。还有他的果断。比如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不要犹豫,看准哪个点就写下来,不要让思路跑偏;打乒乓球的时候,要扣杀就不要等待,等待是绝对打不上的。我们做有些事,也没有像朱元璋那样坚持,比如我,吉他很早就学过了,但是因为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练琴的时间变短了,心想:那就不练了吧。结果,有些在我之后学吉他的同学们现在都比我弹得好很多。倘若能够坚持下来,从有限的时间里,挤出一点天天练,我想我的吉他应该会弹得很好了。

  朱元璋这三个优点,我们哪怕只能做到其中一点,做任何事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很多,相反,就会小很多。当然是人就不会十全十美,朱元璋也不例外。他很残暴,为了维护皇权,杀了很多人,做皇帝后独断专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在这些方面,我们一定不要学习朱元璋。

  朱元璋,一代帝王,有优点,也有缺点。我们要像孔子说的那样:“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吸取朱元璋的优点,改掉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我觉得,这就是我读这本书后得到的最大收获。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2

  早就听说《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书,开始以为是历史书,就像初中历史人物课本似的,讲讲明朝有几位皇帝,有什么科技与文学,疆域有多大,不够鸡汤,不够搞笑,不吸引人。

  读完第一部,才知道这本书多么风趣、幽默,令人印象深刻。生动紧张的故事情节吸引你想一口气读完全书。作者当年明月,带你一起穿越到刀光剑影的战场,感受战争的激烈。读了作者对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的分析,再看具体的事例,这些历史人物形象,在你脑海里丰满起来。

  读了这些故事,你也会理解每个历史人物最后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结局。你甚至会遗憾为什么以前没早读这本书呢?个人的经历是有限的,而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真的是“读史可以明智”。

  我来说说《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书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人。

  1.朱元璋

  朱元璋思虑深远,善于思考和学习,相信自己,不贪小便宜,懂得感恩,终成大器。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也可以叫朱八八,他原本是农民,当过和尚,化缘要饭,被逼无奈,投军造反,经过老乡汤和的介绍成为郭子兴的贴身士兵,在军队里自学认字,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朱元璋”,意思就是诛杀元朝的利器(璋)。他爱学习,知道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是不是显示他与其他农民不同?

  成为九人长(小职务)之后,每次战利品都如数上交,这是不是不贪小便宜?郭子兴赏给他的东西,立即与战士分享,这是不是大器?

  这不是大器?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那我们说一说“郭子兴”这个“小器”之人,就知道朱元璋多么大器和知恩图报。

  在军队里,朱元璋娶了老婆,与后来的那些众多妃嫔相比,这个老婆可以算是朱元璋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个女孩是郭子兴的义女,她的父亲姓马,是郭子兴的朋友,后来死去,将这个女孩托付给郭子兴,女孩名字不详,军队里的人都叫她马姑娘。就这样,朱元璋成了元帅的女婿,而郭子兴则多了一个帮手。

  有一次,因为某事,郭子兴把朱元璋关了起来,落井下石一向是某些人的优良传统,郭子兴的儿子就是某些人中的一个。他吩咐守兵不能给朱元璋送饭,想要把朱元璋饿死,善良的马姑娘为了救朱元璋,便把刚烫好的烙饼揣在怀中,到牢中探望朱元璋时送给他吃,每次胸口都会烫伤,但每次都送。

  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郭子兴毕竟还是不想杀朱元璋,于是将他放了出来,朱元璋经历此事后,终于下了决心,和这些鼠目寸光的人决裂。他向郭子兴申请带兵出征,郭子兴高兴地答应了。

  朱元璋打了很多胜仗,显示他的与众不同,有一次孙德崖绑架了郭子兴,还是朱元璋救了郭子兴的命。

  后来朱元璋把几千人的部队让给郭子兴带领,自己重打鼓另开张,新队伍又迅速发展壮大到一万多人时,郭子兴却混不下去了来投靠朱元璋,朱元璋竟然把将领的位置让给了郭子兴,自己甘愿服从他的指挥。这是不是大器,是不是知恩图报?

  可是后来,他们的部队与周德兴的部队同时进驻一座小城,双方谈判谁去谁留,谈判成功,朱元璋送孙德崖出城离开。

  郭子兴是不讲道理的,他只记得孙德崖多次羞辱过他,也管不了什么信义了,看到城内的孙德崖身边没有什么士兵,就命令手下人将孙德崖抓起来,这就害了还在城外的朱元璋。

  孙德崖的士兵听说主帅被抓,就认定是朱元璋指使的,孙德崖的士兵抓住了朱元璋,就去找郭子兴谈判。

  郭子兴正在一边喝酒一边欣赏者孙德崖的表情,突然消息传来,说朱元璋被抓住了,他一下子懵了,孙德崖固然不想放,可是朱元璋也是不能少的,于是他只好决定放人。

  郭子兴临到手的敌人跑了,一时咽不下这口气,得了心病,过了一个月居然死掉了,可见心胸不宽广的人实在不能做大事。

  和郭子兴对比我们知道朱元璋多么大器和知恩图报。难怪马姑娘死心塌地爱他,跟随他。

  2.马皇后

  朱元璋的一生,有一些正确和不正确的杀戮行为,只要被朱元璋列入黑名单,没有谁能从死里逃生,没有谁能改变朱元璋的决定,除了一人,那就是一生都伴随他的马姑娘——马皇后。

  她总是在朱元璋做得太过分时,提醒朱元璋以德服人,朱元璋从没有反驳她“头发长见识短”,很多有才能的人因为马皇后的求情得以活下来。因为有了马皇后的提醒,朱元璋才少犯一些错误。

  这说明马皇后和朱元璋是相亲相爱又互相尊重的。可不可以说马皇后对朱元璋生死相依,才赢得朱元璋对她的不离不弃?

  3.朱文正

  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亲侄子,此人是个吃喝嫖赌样样不缺的坏人,但他在洪都之战中,确实表现出一个高级将领所具备的坚持、顽强的优秀品质。他带领守城士兵顽强抵抗一个多月,其间城墙被敌人用刀砍破,朱文正命令守士兵一边作战,一边修补城墙,可见战斗多么激烈。

  说实话,我现在还无法想象那是个什么景象,前面的士兵在拿刀拼杀,他们后边的人用水泥刀砌墙。

  朱文正指挥将士们顽强抵抗,消耗了陈友谅的精力和兵力,为朱元璋消灭陈友谅赢得了时间和机会。

  坚守了一个月后,朱文正实在无法抵挡陈友谅更大规模的进攻,才派了一个叫张子明的读书人向朱元璋求援。

  在这次洪都守卫战中,朱文正立下大功,后来朱元璋论功行赏时,他却虚假的谦虚一下,谁知朱元璋以为朱文正真的高风亮节,给朱文正一个不大的封赏,令朱文正很不满意,而且怀恨在心,最后竟然要投奔敌人来报复朱元璋。

  朱元璋本来想处死朱文正,但由于马皇后的劝阻,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将他关了起来。客观地讲,朱元璋对朱文正还是不错的,他在之后的洪武三年(1370)封朱文正年仅八岁的儿子为王,并就藩桂林。

  无论怎么说,错误在朱文正的一边。

  这个战功卓著,颇具天才的将领就这么结束了他的光辉一生,最后在囚禁中死去。他的悲剧源自于他的性格,这个有着军事天才的人,却不懂得怎么为人,他性格乖张,心胸狭窄,品行不佳,即使不坏在这件事上,总有一天,也会因为其他事情惹祸。从这个角度看,他的悲剧是注定的。

  性格决定命运啊!

  这件事情却给朱元璋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他从此不敢相信任何人,连自己最放心,最得力的侄子都背叛自己,还有何人可以相信?

  4.张子明

  在洪都之战中,朱文正派一个读书人去向朱元璋报信并求援,归途中,这个张子明被敌军陈友谅抓住,这个读书人看起来很害怕,陈友谅把他带到洪都城下,想让张子明劝守城的将士投降,谁知张子明突然大喊:“大家一定要坚持,援军随后就到。”

  陈友谅终于知道,这个书呆子为什么答应来劝降,是因为当时他的使命还没有完成,还不能死。

  陈友谅杀死了这个文弱的读书人,但这个读书人不怕死的精神,却让陈友谅感到害怕?因为在陈友谅的心中,只有最强大的暴力才能统治别人,为什么这个文弱的读书人却视死如归?

  陈友谅不明白,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用暴力和权威解决不了的!

  《明朝的那些事儿》写了皇帝的事情,也写了许多普通人的故事,作者用通俗有趣的语言,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故事中每个人都有鲜明的性格,令人印象深刻!

  读了《明朝那些事儿》让我想起一个词——勇气。只要心中充满勇气,除了你自己,没有谁可以战胜你!

  每一件事情发展中,没有什么事的结局是一开始就注定的,只有能自我控制,勇敢坚持到最后的人,才最有可能实现目标。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3

  每逢佳节倍读书,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我读完了“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该书共有九部,从第一部的《从和尚到皇帝》到第九部《1644,最后的较量》,每本约三十万字,算下来洋洋洒洒近三百万言,读起来非常畅快。看过之后,有不少感触,其中一个就是:伟大都是被逼出来的。

  朱重八出生在元朝末年,元朝的统治者根本不把老百姓当人,经常考虑把这些占地方的家伙杀掉,腾出地方来供他们放牧。在这样的统治下,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可想而知。

  朱重八从四、五岁起开始给一个叫刘德的地主放牛,放到十六岁,波澜不惊地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直到他17岁那一年,家乡发生了严重的旱灾。

  “灾难到来后,四月初六朱重八父亲饿死,初九大哥饿死,十二日大哥长子饿死,二十二日母亲饿死……十七岁的朱重八眼睁睁地看着亲人一个个地死去,却无能为力。”

  为了活下去,朱重八当了一名和尚,然而饥荒迅速蔓延到了寺庙里,和尚也必须出去“化缘”(要饭)才能活下去。他在兵荒马乱、饿殍遍野的时代要了四年饭。

  21岁的时候,可能寺庙的经济有了回升,他重返寺庙,扫地、劈柴、撞钟、念经,过上了有规律的出家生活。

  这时候,全国各地已经发生了数十起暴动,几百万人参加了起义军。政府派来镇压起义军的官吏完不成任务会受到上级的处罚,而他们又打不过人数众多的义军,于是就把那些没有起义的、手无缚鸡之力的老百姓抓去当起义军杀掉。

  那个时代的老百姓,还没来得及起义的话,遇到当官的就被抓去杀了;如果起义呢,虽然和一群义军在一起,暂时降低了被杀的几率,但只要失败也逃不过被杀头的命运。

  这个时候,朱重八都还没决定起义,即使收到一个已经起义的朋友劝他起义的信,他也在纠结。

  但他收到义军朋友的信这个事被人知道了,别人要告发他,他想了想发现自己横竖都是死,才迫不得已选择了起义,从此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人生篇章。

  经过十多年的奋斗之后,他带领义军兄弟战胜了其他的竞争者、推翻了元朝,成了那片土地上笑最后的人,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朝。

  当然,我们都知道,他后来给自己改的名字叫着朱元璋。

  十六岁以前,他全部的梦想可能就是像自己的父亲一样,在别人的土地上耕作一辈子,非常艰辛地养活自己和亲人;要运气好的话讨个老婆,生一堆孩子,部分生病夭折、部分饿死,运气好的孩子长大后像他自己一样,给刘德的儿子刘小德家放牛、种地,继续辛苦一辈子,繁衍下孙子,为刘小小德家当苦力。

  然而,他所在的省份发生了大面积的饥荒,他连这样微小的梦想也不可得,他被迫成为一名四处要饭的和尚。

  生命的尊严和生存的压力,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活下去才是硬道理。

  如果没有发生灾荒;如果没有大批活不下去的人起义;如果没有草菅人命的元朝官吏,抓普通老百姓当义军杀掉;如果没有义军朋友给他写信劝他参军;或者即使他收到义军朋友的信,但没有人告发他……他还可以“岁月静好”地当一个和尚,他也许就不会起义。

  可惜,各种如果都没有发生,他不断地被逼迫,无论他怎样降低自己的底线和对世界的奢求,世界总是给他展现残忍的一面。最终,他迫不得已,选择了起兵,开启了自己的人生。

  (当然,在起义的过程中,他也有无数的机会挂掉,那么多参加义军的人,成功的仅有他一个而已)

  两百多年后,最终推翻大明的李自成状态比朱元璋好点,但也好不了太多:本来他家世代养马,工作算不上多好,但至少还算有口饭吃;后来当了一名邮递员,专门给官家送信(驿站)。

  大明的最后一任皇帝崇祯将驿站取消后,他和其他邮递员就失业了;屋漏偏逢连夜雨,他老婆也嫌他长得丑、没能力,给他带了绿帽子……无处可走的李自成被迫选择了起义,结果推翻了大明王朝。

  而造反的先行者,最先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吴广如果没有遇到大雨被耽误了行程而面临被杀头的危险,他们可能就是两个普通的犯了罪接受劳动改造的劳动者;但既然迟到了,去也是死、造反也是死,不如反他娘的。

  虽然,陈胜、吴广最后没有成功,但至少,他们还是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和故事。

  这个世界上,曾经活过无数的人,但能留下名字的被大家记住的人又有几个呢?

  寥寥无几!

  我还想起马云,高考考三年才考上杭州师院的他,智商应该不会太高,长相也不咋地,据说(不确定是不是段子)他年轻时候理想是当警察,因太矮了不符合要求;后去肯德基求职,别人嫌他长相吓人,成了几十个求职者中唯一被刷下来的一个;后来,他一路折腾一路被拒绝,最后咬牙切齿创建了阿里巴巴,早身价上千亿,有人计算,即使每天中个五百万,也要连续中八九十年才能有他那么多钱。

  同样考了三次高考最终上了北大的俞敏洪也是如此,拼命学习成绩也是北大同学中的倒数,遇到想追女生也不敢说,长期郁闷最终得了肺结核;想出国也出不了;想多挣点钱在外面兼职,还被学校知道了通报他……他最终创建了新东方,数钱数到手软,现在都搞起投资了,人生嗨得要死……

  如果马云成功考上了警察、俞敏洪大学毕业就成功拿到了绿卡呢?

  他们现在会在哪里?

  会过着怎样的人生?

  纵观人类发展史,我们会发现那些我们知道名字的家伙,都收到过比我们更多的逼迫,承受过比我们普通人大得多的压力,当他们在压到极限之后反弹才更有力。

  (当然“一将功成万骨枯”,更多的人是被压力压死了的,我们记得的都是那些“功成”的“一将”,而往往忽略了枯掉的“万骨”)。

  他们的伟大是被世界、环境、社会给逼出来的。正如俞敏洪的同学、新东方合伙人之一徐小平评价《明朝那些事儿》说的那样。

  “老朱当时起兵是死,不起兵也是死,最后与其等死,不如战死……这就叫:不做皇帝不行了,所以做皇帝。”

  《司马懿2——虎啸龙吟》上,七十二岁的司马懿深情地说:

  “很多人埋怨上天不公平,其实上天是非常公平的,而最大的公平就是每个人都会死!”

  是的,每个人都会死!如网友们叫嚣的那样“我来到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想过活着回去。”

  我们都在一刻不停地奔向死亡!

  而在死亡到来之前,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态度过自己的人生?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读《龙旗飘扬的舰队》
下一篇:光辉的历程
Copyright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