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500字汇编3篇

毕业论文  点击:   2024-02-29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毕业论文500字汇编3篇,欢迎品鉴!

第1篇: 毕业论文500字

对武警部队行政消耗性经费管理创新发展的思考

2013年2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总部”下发了关于《厉行节约严格经费管理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本“规定”是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八项规定”和军委“十项规定”的具体体现。加快推进行政消耗性经费管理创新发展是贯彻落实“规定”的重要举措;是减少浪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和改进工作作风、促进廉政建设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行政消耗性经费控制,是部队各级领导和机关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武警部队行政消耗性经费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武警部队在经费管理中不断加大监管力度,改善运行环境,为部队建设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但与“规定”提出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特别是行政消耗性经费管理还存在着浪费严重、管控不严、监督无力等问题。

(一)经费开支易超难管,浪费现象严重

一是行政消耗性开支存在着铺张浪费。特别是在一些大的办公设备上,有重复购置、盲目攀比的现象,如电脑,打印机、投影仪、数码相机、移动硬盘等;有的部门对办公无纸化、资源节约重视不够,打印纸,电脑耗材购置较多、浪费较大,节水节电意识不强,有的办公室整夜灯火通明;有的单位招待讲排场、坐车讲等级、住宿讲星级;有的单位公车私用、公用物资变成私人物资,这些都无形中增大了行政性经费开支,个别单位甚至存在重复报销现象。

二是行政消耗性开支存在着“隐蔽渗透”。有些单位对不合理、不合法的开支,如超标准接待费与游山玩水等开支,采取变通手法,采取换发票、开假发票等手段,在行政消耗性经费有关科目中进行处理,钻现行规定中允许在事业经费中报销相关业务杂支费的空子,变相“吃”事业经费。

三是行政消耗性物资采购存在着“暗箱操作”。当前部队集中采购制度尚不够完善,加之总队(师)以下部队没有集中采购人员编制,致使集中采购工作不能有效展开,个别事业部门仍沿用“谁采购谁结算谁报销”的“单个采购”管理方式,缺乏必要制约和有效监督。因此就使得私买公报、虚假开支、商品以次充好等“暗箱操作”问题屡禁不止。

四是行政消耗性开支存在着“顺路搭车”。行政消耗性开支具有一定的“外部性”,管理不好就会造成公产私用的问题。如办公用品、外线电话、数码设备等,在实际管理中,由于管控制度不严,普遍存在着“公私兼用”、“公买私用”的现象,而所发生的费用却在相关事业部门的办公业务费中列支,致使经费开支存在“搭便车”的现象。

(二) 标准制度落实不严,有效管控困难

行政消耗性经费之所难以控制,原因是措施制订不尽合理、执行力度不大,尤其是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预算约束力不强、开支随意性突出等问题。一方面,部队行政消耗性经费的标准等都是依据物价水平、地区差异等因素制定的。但由于标准测算、制定过程等程序因素限制,明显存在滞后性及不科学的现象。而且标准制度的调整机制不完善,导致标准制度与实际情况分离,增加了经费开支及管理的难度。另一方面,各种需求由于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人际交往频繁和个别部门领导使用签字、批复随意性大,给经管人增加了难度,财务人员过不了“人情”关,造成“超预算、超标准、超支出”的现象时有发生,给行政消耗性经费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

(三) 管理监督软弱无力,效益难以发挥

武警部队的财务监督虽已实行多年,但管理效果并不明显,致使行政消耗性经费开支的管理效益难以评价,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监督机制不完善。由于行政消耗性经费的监督成本过高,致使监督成为“纸上谈兵”。现有的财务监督方法主要是以财务内部监督为主,但财务人员所受的制约性较大,监督效应并不能有效体现。同时,监督方法及机构设置较为陈旧,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能力不强。此外,部队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制度涉及的监督内容也不够全面系统,大多停留在帐、证、表等书面形式上。监督方法有些也仅仅是停留在检查预算执行的事后监督。从总体上看,缺乏一个完整具体、操作性和适用性强的监督机制。二是监督效果不明显。一方面,经济活动发生的真实性难以判断,监督成本升高。如发票等虚假现象时有发生,鉴别其真实性不易,监督难度增大。另一方面,党委监督主要是针对预算收支的平衡、大额费用的去向等,不可能对每张票据、每次费用的发生进行监督,加上有些会计信息失真,增加了监督成本。

二、推进行政消耗性经费管理创新发展的主要对策

(一)健全党委理财制度,提高经费预算管控力度。“规定”第1条明确指出:“坚持党委管财、科学统筹,各种渠道来源的经费实行财务归口管理,支出必须纳入单位年度预算”。一是严格执行预算管理规定,增强预算对行政消耗性经费的统控。针对行政消耗性经费支出总量具有一定的增长性和计划使用难的特点,各级应牢固树立预算就是法规的意识,严格执行军队预算管理规定,坚持在搞好市场商品价格调研和明确经费来源、确定预算项目等前期论证的基础上,优化预算支出结构和经费使用计划,科学合理地编制行政消耗性经费预算支出明细表,使行政消耗性经费在预算安排中明细化、具体化。二是结合会计制度及预算编制改革,创新行政消耗性经费核算管理方法。以原有核算科目为基础,在预算会计科目事业费类级科目下增设行政消耗性经费款及科目,在行政消耗性经费款科目下再设会议费、电话费、印刷费、差旅费、车辆维修费、汽车用油等项级科目。三是压缩行政消耗性开支指标,从来源上控制消耗性开支的总量。应按照“少花钱,多做事”的原则制定年度经费预算,多为基层“雪中送炭”,少为机关“锦上添花”,切实把有限的经费用在提高部队战斗力上。四是把库存物资纳入年度经费预算。在制定经费预算之前,必须先对库存物资进行认真清理,再把全部库存物资纳入年度经费预算,防止物资重复购置和浪费。五是加大党委对行政消耗性经费管控力度。针对当前部队行政消耗性经费存在支出范围广、消耗性强和支出手段具有一定的“变通性”等特点,认真落实党委统管财经工作制度,拓展党委管财范围,打破那种“谁的钱谁花”的传统陋习,严格按照经费审批权限和规定,规范行政消耗性经费使用审批程序、权限和内容,坚持行政消耗性经费使用由党委领导下的分管领导“一支笔”统一审批报销。   

(二)健全经费标准体系,规范物资采购运行模式。一是引入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健全经费标准体系。科学分析影响经费需求波动的因素,如物价水平、消费水平、地区差异、部队性质及担负任务、部队政策及建设需要的变化等等。科学制定标准调整指标和指数,预计短期、中期、长期经费开支方案。做好调整效果预期评价和效果反馈、标准修订工作,将定期分析和不定期调整相结合,新标准试点和推广相统一。二是加大物资采购方式改革力度。“规定”要求,要“严格规范集中采购、集中支付”,应充分借鉴国家政府采购制度和依据市场运行要求,确定具有武警特色的后勤物资采购制度运行模式,即在“统一计划,集中采购,归口管理,计划与筹供分离,采购与供应分离”的总体思路下,引入竞争机制,做好物资的招标采购、集中采购等工作,从改革采购方式和规范采购制度上管好行政消耗性经费。

(三)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实施规范有效控制。“规定”第15条指出:“经费支出结算报销必须符合年度预算安排和经费开支范围,必须取得真实、合法、有效、完整的原始凭证,按照规定程序报批后由财务部门归口办理”。一是要实行分离结算制度。结算控制是强化经费管理的一个重要关口。必须将各级行政消耗性开支列到明处,公开结算,提高经费结算管理透明度,杜绝行政消耗性经费“暗箱操作”现象。二是要实行经费限额控制、责任包干管理。行政消耗性经费实行限额控制、包干管理,是加强行政消耗性经费管理的关键环节,能有效提高行政消耗性经费使用效益。将办公杂支等消耗性比较强的经费“上封顶”,合理确定限额,实行指标限额控制;购置IC卡智能表,对水费、电费、取暖费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通过限额控制,包干管理,使行政消耗性经费使用效益最大化。

(四)实施全程监督审计,提高经费的透明度。对经费管理过程实施监督职能,就是加强对经费决策、决策执行和执行效果实施全方位的监督控制,使经费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一是增加监督渠道,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积极性。各单位各部门应进一步搞好部队财经法规的宣传教育,充分发扬经济民主、加强群众监督,创造良好的监督内外部环境。二是要拓宽监督范围。要从单一的财务收支、财经法规监督拓宽到效益监督,通过效益监督,分析经费的使用是否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即通过全面、系统地估算行政消耗性经费使用后所取得的经济效果,来衡量部门对经费的管理水平。三是提高审计质量。审计部门必须健全审计制度,充实审计技术,完善审计方法,革新审计手段,丰富审计策略,有效发挥审计监督的威慑作用。

三、推进行政消耗性经费管理创新发展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必须坚持以标准化管理体系为核心的管理思路。标准化管理体系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因素多,科学性、信息化程度高。一是注重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改革创新,理清思路。现有的管理思想略显滞后,理论体系还不是十分完整,管理模式还不太成熟,存在照搬照抄现象,方法创新、理论创新有些欠缺,还缺乏标准的、统一的管理措施。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加强对管理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的积累,积极进行理论探讨,单位之间多交流,好的经验多分享,健全行政消耗性经费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搞好经费开支效益评估,及时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开支重点。二是在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最大化的利用现有设施,如三级网、财务信息系统等,加快标准化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大力推广标准化管理方法,科学确定行政消耗性经费的动态调整机制,尽快在全武警部队构建完整的行政消耗性经费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部队行政消耗性经费管理统一化、标准化。

(二)必须严格管控会议集训和公务接待开支,减少各种会议、检查、评比等活动。“规定”第6条明确指出:“召开会议必须按照规定事先报批会议计划和预算,严格执行会议费标准和管理办法,定点在军队内部宾馆或者招待所安排”。当前部队行政性消耗支出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是各种形式主义的会议、检查、评比、评估等活动过多过滥。一方面,上级机关在组织此类活动时,不拨或少拨相关经费保障的情况时有发生,不足部分往往是由部队东挪西凑、堵塞漏洞,造成行政性消耗经费严重超支。另一方面,由于上级机关掌握大量经费资源,配置经费资源权力较大,可以向某些部队倾斜,为了争取这种倾斜,许多部队开始主动争取举办各种形式主义的会议,积极参与各种形式主义的检查、评比、评估活动,陷入集体非理性状态,对形式主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由于经费资源毕竟有限,过多过滥的形式主义活动必然造成部队行政性消耗支出的膨胀。针对这些现象,上级机关应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减少各种形式主义的会议、检查、评比、评估活动,防止部队行政性消耗支出被动膨胀。

(三)必须正确处理好管理过程中人和制度的关系。制度重在为管理提供政策依据和保证,使管理过程合法化、规范化、程序化。因此,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应联系实际、面向未来,开拓创新,力求准确性和实践性。人的因素重在执行和监督这些制度规定,是管理的主体,行政消耗性经费管理的效果如何,就要看制度法规是否遵守好、落实好,经费开支效益是否达到,而这些都是由人来保证的。所以,必须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力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四)必须按行政消耗性经费的标准化管理要求把握好集约化、指标化、数字化、程序化的关系。当前,武警部队财务改革处在全面运行期,公务卡结算管理系统的全面推广,使经费项目、标准制定更趋合理,信息化建设步伐日益加快。但有些单位在行政消耗性经费的管理过程中,只是推行了其中的一部分,如在指标化控制方面,并未很好的将四者结合起来。因此,在进行行政消耗性经费标准化管理时,必须将集约化、指标化、数字化、程序化协调统一起来,认清各部分的实质,把握好相互之间的关系,运用系统原理统领标准化管理的思路和工作方法。

第2篇: 毕业论文500字

工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调节劳动要素供、需关系的产物。是站在工人一方,通过对劳动要素的价格议价来调节供给与需求关系的。经济全球化削弱了工会的调节能力。削弱了工会在双边垄断中对劳动供给的控制能力。企业跨国经济是资本对付工会的现代手段。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工会在更高层次上凸现了各国工会的竞争。加入WTO,推动中国市场经济更快地发展,也给中国工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没有市场经济,工会的基本职能就会退化,离开市场经济,工会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

经济全球化对工会的挑战

1.工会是调节劳动要素供、需关系的产物。按传统的观点,工会是阶段斗争的产物,是工人运行的产物;这是从政治学角度的看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现在比较流行地说法是:工会是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一般的说,这是对的。但是,这还没有说在根上,没有说明什么样的劳动关系;因而,在谈到工会的调节作用时,只说“工会在经济关系方面的调节作用,主要是对劳动关系的调节”,没有说清楚工会是靠什么来进行调节的。

从根上说,一切经济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供给与需求的问题。工会是劳动关系的产物,是什么样的劳动关系呢?是劳动要素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是站在工人一方,通过对劳动要素的价格议价来调节供给与需求关系的。

从经济学的角度,任何市场都可以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两类市场。在一个需求、供给平衡的完全竞争市场,劳动力价格是一个供需双方都不能对它施加影响的均衡价格。在一个现实市场上,劳动要素需求的资本所有者一方,总是希望把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变成一个不宣传竞争的垄断市场。这样就可能打破要素市场的均衡价格。为了打破需求方的价格垄断,工人们认识到团结起来的重要性。工会便是工人们组织起来打破资产所有者垄断劳动要素价格的最好形式。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会越来越成为平衡劳动要素市场价格的抗衡力量。

工会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主要是以集体议价取代个人议价。在一个不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中,资产所有者有一条明确的行动原则即利润最大化。但是,工会在经济上的战略目标却不止一个。例如,工会可以以扩大会员的就业为目标;或者以争取会员总收入的最优化为目标;还可以选择只为其中的一个特殊集团的利益服务为目标,例如为掌权的集团利益服务,并利用罢工为要挟手段,将这个集团的工资定在更高的点上。然而,工会的每一种选择,都会受到相应的限制。

要提高工资率,就必须限制就业量。工会不是限制工人参加该工会,就是限制非会员得到工作岗位。在西方一些国家,手工业工会曾经规定很长的学徒期,一般不增加会员,老会员死后才进行补缺,会籍一般由父辈传给子辈。

如果工会选择增加会员工资为其战略目标,并且不直接限制劳动就业量,工会可以采取两种策略,一是对于富裕的劳动量,工会也不予过问,是让雇主自行处理;二是设法阻拦那些为本行业高工资所吸引前来寻求职业的其他工人。在西方,这是一种最普通的工会要求增加工资的方式,如美国汽车联合工会和矿工联合工会就曾经采取这种方式的。如工会选择以“扩大就业量”为目的,则工资率又会上升,工资率的增加,必然要带来产量的增加。工会怎么办?工会也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协助雇主替其产品作广告,使其产品有竞争力,以促进销售量;二是或者说服国会通过立法提高关税以保护工会所在行业不受或少受进口货的冲击。1999年底世贸组织的西雅图“千年回合”谈判期间,美国劳联—产联组织的示威活动就是如此。现在不少西方国家的工会也采取这种战略,阻止中国入世,阻止中国产品进入。很显然,工会既然是调整劳动要素供需关系的产物,那么,工会的一切活动就必须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束缚。工会无论对其战略目标做何种选择,都要受制于市场供给、需求的限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工会的这种局限性表现得更为突出。

2.经济全球化削弱了工会的调节能力。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改变了世界要素资源的格局,尤其影响了劳动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需求和供给关系。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削弱了工会在双边垄断中对劳动供给的控制能力。使跨国公司有了规避工会垄断劳动卖方市场的法子。跨国公司的大规模扩张,直接削弱了工会对传统劳动市场的控制,他们可以绕开本国工会控制的劳动供给市场,到劳动力更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去办厂。如果说,保持劳动要素买方垄断优势是跨国公司经营的内在动因,打破工会控制的卖方市场则是西方企业选择跨国经营的外在动因。换句话说,跨国公司是资本对付工会的现代手段之一。

3.经济全球化凸现了各国工会的竞争。伴随工人阶段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工人、工会经历了竞争、联合的过程。它使工人们认识到,只有组织起来、联合起来,才能增强与资产经营者在劳动议价中的地位,增强本组织在劳动议价中的竞争力。分散——竞争——联合,反映了传统工业社会工会发展的历程。

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使工会在更高层次上又遇到这个问题。历史在重演,不过是在更高基础上的重演。资本通过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来调节劳动要素的供需关系,从而也在世界范围内挑起了各国工会围绕劳动供需之间的价格竞争。发达国家工人的"高工资、高福利,使他们在世界范围内劳动要素的价格竞争中失去了部分优势,尤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因而提出国际劳工标准与贸易“挂钩”。当前,并存的三大世界工会组织(世界工会联合会、世界劳工联合会、国际自由工会联合会)还不足以协调和消除这种竞争。  4. 中国工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加入WTO后,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更快地发展,也为中国工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会,工会是在市场经济中建立发展的,工会也只有在市场经济中才能发展。离开市场经济,工会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  经济调整与工会战略

1.产业结构调整与结构性失业。80、90年代以来,为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趋势、调整、重组已成为欧美企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不调整就不能发展的时候。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分为在个系统: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而产业结构调整是整个“十五“经济发展的关键。

产业结构调整与结构性失业,不仅包括农业产业、工业产业及服务产业之间资源要素的重新配置,也包括各产业内部行业间资源要素的重新协调。资源要素的重新配置,首要就涉及到劳动要素的重新配置。这意味着过去劳动要素的供需平衡将被打破,新的供需关系将要建立。打破旧有劳动要素的供需平衡,伴随大批劳动力将随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转移,同时,也将出现大批劳动力的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磨擦失业、结构性失业)。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伴随结构性失业。

2.为此,政府必须付出巨大的机会成本。从经济学的角度说,成本分为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会计成本是会计师在帐薄上记录下来的成本。会计成本不能用于决策:一是因为它属于历史成本,而决策总是面向未来的;二是会计成本只反映使用资源的实际货币支出,没有反映为使用这些资源而付出的总代价。所谓机会成本,也称为经济成本,机会成本指因为使用这一资源而不得不放弃的其它利用场所可能带来的最高的价值。投入品的历史成本则是购置这一投入品时支付的费用,比如,如果一项资源既能用于甲用途,又能用其他用途,如果用于甲用途,就必须放弃其它用途。那么资源用于甲用作的机会成本,就是被放弃的其他用途本来可以得到的最高价值。

3.产业调整工会付出的机会成本。中国工会付出的是什么呢?是工人失业、下岗?会员的流失?的确,90年代中期以来,工人失业、下岗加剧,会员流失严重。

工会入会率的降低,一方面由于大批工人的失业、下岗造成。从1993年到2000年的8年中,我国下岗职工累计达5713万人。如以50%的再就业率计算,截止2000年底未就业的职工仍有2856.5万;由于再就业职工一般都是从建有工会的国有企业还没组建工会的民营、私营企业,或从事个体、社区服务业等等,加3.1%的登记失业率,可以说,8年间,中国大陆工会会员至少流失3500万人左右。

入会率降低的另一方面原因是大批新生职工涌向了非公有制企业,它已经占到现在全国新的正式的提法,即“着力建立延伸到乡、街道一级的工会组织领导体制”。因而,从统计的角度讲,符合进入工会的职工人员数量一下子就从1981年的0.818亿升到2000年的2.032 亿。往宽了算入会率只有51%。当然与西方国家比,这个数字不算低的。但是,它起码说明,有近半数职工的全法权益得不到工会的保护。

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工会的现实状况。工会要在“上级工会和同级党委领导下,依法独立地开展工作”。工会能做到的应该充分利用后一句话,“依法独立地开展工作”,象大庆工会那样,把这句话体现的政策用好,用足。

如果说,政府改革、调整付出的机会成本是使中国经济从将要濒临崩溃的边缘冲出来,使国有企业解脱困境,融入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的代价;那么在这个进程中,工会付出的成本则是使工会完全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下,挣脱出来,使工会走上真正发展的道路。所以我认为,在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中,工会付出的机会成本远远小于得到的。

4.工会的战略调整。经济全球化削弱了工会的调节能力,政府的干预作用不断加强,已经呈现出世界性趋势。中国工会在从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时期,应该认清世界各国工会普遍发展趋势,抓住这个时机,以一步到位的眼光,调整工会战略。中国工会与政府、企业行政有一种天然的亲密性,这是中国工会的特点,但也是它的短处所在,这种亲密性容易淹没工会“依法独立地开展工作”的独立性。现实很有趣,无论中国工会或是西方工会,都面临一种“围城效应”:西方工会正在探索与政府、企业建立伙伴关系的机制;而中国工会则需在改进与政府、企业行政传统合作关系同时,更需要探索建立“依法独立地开展工作”的保证机制。不然,维护工人的利益就将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会领导的个人素质。

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国工会的对策

一是切实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大力发展会员。这是工会组织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亦是职工政治权利的重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中,职工可能产生的变化和工会组织面临的问题,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把发展会员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任务,尤其是要针对近几年来工会基层组织受到改制冲击、工会会员大量流失的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扭转工会组建率和会员组织率下滑局面。在巩固、重建国有、集体企业工会组织的同时,尤其要重视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工会的组建,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在大力发展会员时,必须注重会员意识的提高,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让广大会员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使工会组织真正建立在会员支持和认可的基础上。

二是要进一步突出和履行工会的维护职能,努力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工会要积极协助政府,做好落实下岗职工和离退休职工两个确保的工作。参与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制度并轨的政策制定和实施;帮助政府和企业妥善处理好下岗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时的利益矛盾调整,做好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工作,督促企业参加各种社会保险,推动政府对低收入群体实施必要的保障政策,使符合低保的职工尽量做到“应保尽保”;大力推动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和积极扩大就业。还要继续深入实施“送温暖工程”,进一步做好帮扶特困职工“第一责任人”的工作,扩大和完善职工解困基金规模和网络,积极推动企业建立职工互助补充保险制度。

三是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努力完善职代会制度,加大协调劳动关系的力度。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维护劳动者权益、协调劳动关系作用十分重要;要在多年成效的基础上,总结经验,着重抓好平等协商机制的建立健全和集体合同制度,同时积极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保障职工的收入随经济增长不断提高。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维护职工民主权利的一项重要制度,要针对不断变化的情况,加强职代会制度建设,在落实职权、讲求效益上下功夫。继续搞好厂务公开,推行职工董事、监事制度。当前,尤其要注重非公有制企业的职工民主管理工作,保障职工民主权利的落实,还要积极促进国家和地方建立不同层次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定期就劳动关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协商,制定相关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劳动关系的宏观协调机制。

四是加大职工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职工素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市场竞争加剧,结构性失业突出,对职工素质要求更高的情况,工会要把强化职工职业技能培训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方面积极推动政府和企业重视和搞好职工培训工作,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建立培训制度,落实《劳动法》规定的职工受教育权利,不断增强职工的就业能力。还要充分发挥工会文化技术教育阵地的作用,帮助职工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加强职工业务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职工的自身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

五是要加快工会自身改革和建设,推进工会工作群众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工会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地方很多,许多问题都突出起来。必须根据“精简、效能”的原则,从突出维护职能的要求出发,适应新的形势任务,加快各级工会领导机关的改革,对现行工作机构和职能进行必要调整、改革,完善现行组织体制、工作机制和活动方式,克服行政化倾向,坚持以会员和职工的意愿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加快工会干部制度改革,尽快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文化专业知识水平和工作水平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同时完善工会工作民主决策制度。工会要通过严格依法办事、坚持依法维护、强化依法监督来实现依法治会。

总结: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的产业及企业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工会必将受到重大影响,因而我国工会必须采取正确对策,站在全球化的高度看待各种问题,完善和发展新形势下的工会工作思路,维护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正当权益,获得在国际多边组织中的发言权和参与权,在区域性和全球化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3篇: 毕业论文500字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不断提升,企业经济管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越来越大,不仅是国内市场的份额压力,更需要应对国际巨头的竞争压力。企业在这样的困境中求发展,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的经济管理创新方法进行改革,从而达到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体系、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下面就新形势下,当前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优化措施,助力现代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

一、新时期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理念不足。

大部分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工作具体策略设计的过程中,对于理念创新工作的实际需求关注度不足,并没有结合经济管理工作的理念特点进行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先进性研究,难以凭借创新工作理念的有效转变实现对经济管理业务的精准支持,不利于企业凭借经济管理观念的优化实现对经济管理具体创新活动的有利处置。除此之外,一些企业经济管理业务在推进的过程中,缺乏对内部业务体系贯彻活动的关注,并不能保证凭借经济管理业务的理念特点实现对经济管理业务具体创新处置的关注,无法在固有的经济管理体系的阶段化特征分析过程中实现经济管理具体业务与理念创新体系的有效对应。还有一些企业虽然在决策制定的过程中拥有转化经营管理理念的意图,但在处理企业经营性危机的过程中,难以凭借常规业务理念的创新实现对企业经营性障碍因素的有效规避,造成部分管理工作的创新控制难以充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战略执行过程中的思维模式优化要求,导致企业虽然可以在决策层的业务推进过程中实现对经济管理策略的制定和执行,却难以充分按照管理性质业务的先进思维理念实现与企业经济管理具体业务的对接,不能保证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按照较为有利的方式实现业务处置。

(二)优化设计不明确。

目前,一些经济管理工作在进行具体创新战略制定过程中,对于创新战略的执行切入点重视和分析程度不足,并没有将创新方向的明确作为一项优先设计的内容,这就使得一些经济管理工作在进行具体优化策略设计的过程中,难以凭借战略实施的趋势特点和竞争性业务核心动力的培养特征进行经济管理工作立足点价值的研究,无法按照全球化竞争性质业务的优化管理趋势进行竞争策略价值体系的精准分析,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经济管理工作的优化处理价值。还有一些经济管理工作的方向设计工作缺乏对市场竞争力因素的关注,并没有充分结合企业发展战略的优化控制需要,对具体的经济管理战略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分析,这就使得经济管理工作在进行竞争力因素调查应用的过程中,难以在核心竞争力的优化控制方面具备与经济管理体系的实际对接能力,不利于企业凭借经济管理环境的调查执行具备较强前瞻性的竞争力优化战略,降低了经济管理工作的方案设计业务执行价值。

(三)组织结构体系不完善。

经济管理人员对于市场竞争性因素的研究分析关注度不足,并没有凭借对竞争性因素环境的全面考察分析实现对组织结构建设体系的重视,这就使得部分组织结构的创新工作很难凭借决策层的高度关注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考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经济管理业务运行的实际价值。在结构体系创新管理业务处置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在业务设计缺乏对组织结构整体状态的重视,并没有将扁平化业务体系充分纳入经济管理工作的执行范围当中,这就使得不同层次的业务控制结构容易在常规业务执行的过程中,受到管理层次因素的不利影响,很难按照信息资源传达控制体系的组织结构优化设计理念进行组织结构价值的实现。还有一部分企业组织结构体系的设计工作者,对于信息资源的传递与反馈机制运行体系的重视程度不足,难以按照组织结构的柔性建设要求进行信息资源与组织结构的有利业务对接,这就使得一些经济管理工作很难按照临时性组织管理业务的特点,实现对经济管理工作的合理对应,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组织结构工作体系操作过程中的组织结构形式控制质量。

(四)执行力度不够。

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完整的凭借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对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均衡化发展体系进行构建,这就使得企业难以按照自身对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入贯彻,进一步适应经济管理工作体系创新的实际要求,降低了经济管理工作价值在新时期社会环境中的实现水平。还有一些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地调查所有人力资源的实际需要,这就使得一些业务体系的创新和发展难以在企业主体人力资源的主体诉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予以推进,难以实现企业优化发展与员工个人需求的双重满足,降低了以人为本思想的执行价值。

二、优化新时期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发展的策略。

(一)提高新时期经济管理工作理念优化水平。

在执行具体的经济管理工作过程中,所有的企业管理工作人员都需要加强对理念创新活动的关注,要结合经济管理业务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阻力,对领导性质工作的实际理念需要予以明确,为经济管理业务体系价值的进一步实现提供有利支持。要按照经济管理工作的障碍分析特征,对更多的思想性因素价值加以研究,使企业可以更加完整地凭借竞争性业务体系的建设模式,更多地适应新时期市场环境所带来的严峻考验,为企业现金经济管理理念价值的实现提供基础性条件。在企业的经济管理理念创新过程中,需要对经济性质工作的基础条件具备充足的认识,要更好地凭借经济管理业务的创新控制要求,对具体经济管理业务的创新思维加以分析,更好地保证管理性质的业务理念可以在思维方式的特征得到明确的情况下,按照新时期的经济管理特征实现优化,切实保证企业全部参与经济管理的人员都可以凭借经济管理理念的优化顺应创新发展战略在总体业务实施方向要求。经济管理理念的优化工作还必须全面顺应管理业务的视角控制特征,并且按照经营性业务体系改革的特征,对经济管理业务执行过程中的思维模式优势加以控制,促使更多的经济管理业务理念价值可以在经济管理工作实践经验累积的过程中得到优化建设。

(二)提升经济管理业务方向设计合理性。

在进行经济管理战略优化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将方向设计作为一项核心性质的因素进行定位处理,并且根据经济管理工作的优化设计特点,对经济管理业务体系的方向建设趋势进行明确,使经济管理业务可以在新时期更加完整地适应核心竞争力业务的控制处理要求,并保证企业能够在竞争性质活动的价值得到明确的情况下,凭借全球化业务体系的建设控制要求进行经济管理业务价值控制模式的建设,使基础性业务体系的设计活动可以在适应市场竞争机制建设需要的情况下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化处理。在进行核心竞争力因素优化控制的过程中,必须按照竞争力发展战略的控制处理要求,对更多的经济活动价值体系进行控制,使发展战略因素的优化设计可以在经济管理业务机制的价值得到明确的情况下,顺应经济发展活动的控制处理需要,保证发展战略因素可以在新时期具备更好的实施基础。经济管理工作的方向创新还必须按照经济管理具体活动不同阶段的目标特点进行业务细节的设计,使战略资源的优化控制能够在企业更多的了解市场资源变化趋势的状态下,进一步具备与经济发展具体需要的对接能力,为战略业务体系创新价值的进一步实现提供有力帮助。

(三)增强经济管理工作的组织结构体系建设力度。

首先,组织结构的创新工作设计需要按照组织结构业务体系的建设需要进行创新业务策略价值的分析控制,并且保证更多的业务创新机制可以在经营性业务推进的过程中,进一步具备与组织结构体系相适应的能力,为组织结构创新积累一定的基础性条件。

组织结构的调整优化工作要加强对当前市场环境中经验因素的积累控制,并且结合扁平化经济管理模式的优势,对传统经济管理环境当中的诸多制约性条件加以研究,促使企业可以凭借市场环境当中各项因素的积累控制实现对经济管理工作实际需求的满足,并使机构设置的具体工作可以将自身价值面向组织建设经验累积领域进行业务运行,为组织结构体系价值的进一步实现创造有利条件。组织结构的创新设计还必须加强对经济管理实际业务的柔性化管理业务的重视,必须保证组织结构业务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可以凭借束缚性因素的价值优化方案,进行组织结构灵活性的精准研究,并且按照市场环境中诸多经济管理策略的多样化处置特点,进一步适应组织结构管理业务体系的调整控制要求,为信息资源及新型技术资源在经济管理体制创新中发挥作用提供条件。组织结构的设计工作还必须具备对虚拟性质组织结构体系建设工作的关注,要使更多的学习型组织结构体系的建设可以在经济管理工作推进的过程中,更好地具备市场环境中的盈利能力,为组织结构体系价值的进一步实现提供有利帮助。

(四)在经济管理工作中积极贯彻执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经济管理工作基础性经营业务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关注经济管理业务的操作模式特点,并且将以人为本理念的优势,进一步适应经济管理改革的要求。要深化对企业员工个人需求的调查,并将经济管理的体制制度创新更好地按照员工需求进行满足,提升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工作对于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深度。

主要参考文献:

[1]沈二琳,李德其.对构建企业创新管理体系的探讨和分析[J].中国企业管理信息,

[2]王永芝,季磊.企业创新管理模式比较及启示们[J].商场现代化,

[3]陆乾容,杜少敏.浅议创新管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J].陕西管理技术,

[4]许娟,刘军燕.浅议创新管理快速发展成功之道[J].现代科技信息,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党校中青班毕业论文五篇
下一篇:学前教育毕业论文500字范文(通用4篇)
Copyright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