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论文精选四篇

管理论文  点击:   2022-08-30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经济管理论文精选四篇,欢迎品鉴!

经济管理论文1

  工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调节劳动要素供、需关系的产物。是站在工人一方,通过对劳动要素的价格议价来调节供给与需求关系的。经济全球化削弱了工会的调节能力。削弱了工会在双边垄断中对劳动供给的控制能力。企业跨国经济是资本对付工会的现代手段。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工会在更高层次上凸现了各国工会的竞争。加入WTO,推动中国市场经济更快地发展,也给中国工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没有市场经济,工会的基本职能就会退化,离开市场经济,工会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

  经济全球化对工会的挑战

  1.工会是调节劳动要素供、需关系的产物。按传统的观点,工会是阶段斗争的产物,是工人运行的产物;这是从政治学角度的看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现在比较流行地说法是:工会是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一般的说,这是对的。但是,这还没有说在根上,没有说明什么样的劳动关系;因而,在谈到工会的调节作用时,只说“工会在经济关系方面的调节作用,主要是对劳动关系的调节”,没有说清楚工会是靠什么来进行调节的。

  从根上说,一切经济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供给与需求的问题。工会是劳动关系的产物,是什么样的劳动关系呢?是劳动要素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是站在工人一方,通过对劳动要素的价格议价来调节供给与需求关系的。

  从经济学的角度,任何市场都可以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两类市场。在一个需求、供给平衡的完全竞争市场,劳动力价格是一个供需双方都不能对它施加影响的均衡价格。在一个现实市场上,劳动要素需求的资本所有者一方,总是希望把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变成一个不宣传竞争的垄断市场。这样就可能打破要素市场的均衡价格。为了打破需求方的价格垄断,工人们认识到团结起来的重要性。工会便是工人们组织起来打破资产所有者垄断劳动要素价格的最好形式。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会越来越成为平衡劳动要素市场价格的抗衡力量。

  工会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主要是以集体议价取代个人议价。在一个不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中,资产所有者有一条明确的行动原则即利润最大化。但是,工会在经济上的战略目标却不止一个。例如,工会可以以扩大会员的就业为目标;或者以争取会员总收入的最优化为目标;还可以选择只为其中的一个特殊集团的利益服务为目标,例如为掌权的集团利益服务,并利用罢工为要挟手段,将这个集团的工资定在更高的点上。然而,工会的每一种选择,都会受到相应的限制。

  要提高工资率,就必须限制就业量。工会不是限制工人参加该工会,就是限制非会员得到工作岗位。在西方一些国家,手工业工会曾经规定很长的学徒期,一般不增加会员,老会员死后才进行补缺,会籍一般由父辈传给子辈。

  如果工会选择增加会员工资为其战略目标,并且不直接限制劳动就业量,工会可以采取两种策略,一是对于富裕的劳动量,工会也不予过问,是让雇主自行处理;二是设法阻拦那些为本行业高工资所吸引前来寻求职业的其他工人。在西方,这是一种最普通的工会要求增加工资的方式,如美国汽车联合工会和矿工联合工会就曾经采取这种方式的。如工会选择以“扩大就业量”为目的,则工资率又会上升,工资率的增加,必然要带来产量的增加。工会怎么办?工会也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协助雇主替其产品作广告,使其产品有竞争力,以促进销售量;二是或者说服国会通过立法提高关税以保护工会所在行业不受或少受进口货的冲击。1999年底世贸组织的西雅图“千年回合”谈判期间,美国劳联—产联组织的示威活动就是如此。现在不少西方国家的工会也采取这种战略,阻止中国入世,阻止中国产品进入。很显然,工会既然是调整劳动要素供需关系的产物,那么,工会的一切活动就必须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束缚。工会无论对其战略目标做何种选择,都要受制于市场供给、需求的限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工会的这种局限性表现得更为突出。

  2.经济全球化削弱了工会的调节能力。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改变了世界要素资源的格局,尤其影响了劳动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需求和供给关系。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削弱了工会在双边垄断中对劳动供给的控制能力。使跨国公司有了规避工会垄断劳动卖方市场的法子。跨国公司的大规模扩张,直接削弱了工会对传统劳动市场的控制,他们可以绕开本国工会控制的劳动供给市场,到劳动力更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去办厂。如果说,保持劳动要素买方垄断优势是跨国公司经营的内在动因,打破工会控制的卖方市场则是西方企业选择跨国经营的外在动因。换句话说,跨国公司是资本对付工会的现代手段之一。

  3.经济全球化凸现了各国工会的竞争。伴随工人阶段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工人、工会经历了竞争、联合的过程。它使工人们认识到,只有组织起来、联合起来,才能增强与资产经营者在劳动议价中的地位,增强本组织在劳动议价中的竞争力。分散——竞争——联合,反映了传统工业社会工会发展的历程。

  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使工会在更高层次上又遇到这个问题。历史在重演,不过是在更高基础上的重演。资本通过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来调节劳动要素的供需关系,从而也在世界范围内挑起了各国工会围绕劳动供需之间的价格竞争。发达国家工人的"高工资、高福利,使他们在世界范围内劳动要素的价格竞争中失去了部分优势,尤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因而提出国际劳工标准与贸易“挂钩”。当前,并存的三大世界工会组织(世界工会联合会、世界劳工联合会、国际自由工会联合会)还不足以协调和消除这种竞争。  4. 中国工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加入WTO后,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更快地发展,也为中国工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会,工会是在市场经济中建立发展的,工会也只有在市场经济中才能发展。离开市场经济,工会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  经济调整与工会战略

  1.产业结构调整与结构性失业。80、90年代以来,为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趋势、调整、重组已成为欧美企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不调整就不能发展的时候。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分为在个系统: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而产业结构调整是整个“十五“经济发展的关键。

  产业结构调整与结构性失业,不仅包括农业产业、工业产业及服务产业之间资源要素的重新配置,也包括各产业内部行业间资源要素的重新协调。资源要素的重新配置,首要就涉及到劳动要素的重新配置。这意味着过去劳动要素的供需平衡将被打破,新的供需关系将要建立。打破旧有劳动要素的供需平衡,伴随大批劳动力将随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转移,同时,也将出现大批劳动力的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磨擦失业、结构性失业)。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伴随结构性失业。

  2.为此,政府必须付出巨大的机会成本。从经济学的角度说,成本分为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会计成本是会计师在帐薄上记录下来的成本。会计成本不能用于决策:一是因为它属于历史成本,而决策总是面向未来的;二是会计成本只反映使用资源的实际货币支出,没有反映为使用这些资源而付出的总代价。所谓机会成本,也称为经济成本,机会成本指因为使用这一资源而不得不放弃的其它利用场所可能带来的最高的价值。投入品的历史成本则是购置这一投入品时支付的费用,比如,如果一项资源既能用于甲用途,又能用其他用途,如果用于甲用途,就必须放弃其它用途。那么资源用于甲用作的机会成本,就是被放弃的其他用途本来可以得到的最高价值。

  3.产业调整工会付出的机会成本。中国工会付出的是什么呢?是工人失业、下岗?会员的流失?的确,90年代中期以来,工人失业、下岗加剧,会员流失严重。

  工会入会率的降低,一方面由于大批工人的失业、下岗造成。从1993年到2000年的8年中,我国下岗职工累计达5713万人。如以50%的再就业率计算,截止2000年底未就业的职工仍有2856.5万;由于再就业职工一般都是从建有工会的国有企业还没组建工会的民营、私营企业,或从事个体、社区服务业等等,加3.1%的登记失业率,可以说,8年间,中国大陆工会会员至少流失3500万人左右。

  入会率降低的另一方面原因是大批新生职工涌向了非公有制企业,它已经占到现在全国新的正式的提法,即“着力建立延伸到乡、街道一级的工会组织领导体制”。因而,从统计的角度讲,符合进入工会的职工人员数量一下子就从1981年的0.818亿升到2000年的2.032 亿。往宽了算入会率只有51%。当然与西方国家比,这个数字不算低的。但是,它起码说明,有近半数职工的全法权益得不到工会的保护。

  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工会的现实状况。工会要在“上级工会和同级党委领导下,依法独立地开展工作”。工会能做到的应该充分利用后一句话,“依法独立地开展工作”,象大庆工会那样,把这句话体现的政策用好,用足。

  如果说,政府改革、调整付出的机会成本是使中国经济从将要濒临崩溃的边缘冲出来,使国有企业解脱困境,融入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的代价;那么在这个进程中,工会付出的成本则是使工会完全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下,挣脱出来,使工会走上真正发展的道路。所以我认为,在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中,工会付出的机会成本远远小于得到的。

  4.工会的战略调整。经济全球化削弱了工会的调节能力,政府的干预作用不断加强,已经呈现出世界性趋势。中国工会在从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时期,应该认清世界各国工会普遍发展趋势,抓住这个时机,以一步到位的眼光,调整工会战略。中国工会与政府、企业行政有一种天然的亲密性,这是中国工会的特点,但也是它的短处所在,这种亲密性容易淹没工会“依法独立地开展工作”的独立性。现实很有趣,无论中国工会或是西方工会,都面临一种“围城效应”:西方工会正在探索与政府、企业建立伙伴关系的机制;而中国工会则需在改进与政府、企业行政传统合作关系同时,更需要探索建立“依法独立地开展工作”的保证机制。不然,维护工人的利益就将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会领导的个人素质。

  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国工会的对策

  一是切实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大力发展会员。这是工会组织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亦是职工政治权利的重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中,职工可能产生的变化和工会组织面临的问题,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把发展会员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任务,尤其是要针对近几年来工会基层组织受到改制冲击、工会会员大量流失的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扭转工会组建率和会员组织率下滑局面。在巩固、重建国有、集体企业工会组织的同时,尤其要重视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工会的组建,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在大力发展会员时,必须注重会员意识的提高,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让广大会员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使工会组织真正建立在会员支持和认可的基础上。

  二是要进一步突出和履行工会的维护职能,努力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工会要积极协助政府,做好落实下岗职工和离退休职工两个确保的工作。参与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制度并轨的政策制定和实施;帮助政府和企业妥善处理好下岗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时的利益矛盾调整,做好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工作,督促企业参加各种社会保险,推动政府对低收入群体实施必要的保障政策,使符合低保的职工尽量做到“应保尽保”;大力推动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和积极扩大就业。还要继续深入实施“送温暖工程”,进一步做好帮扶特困职工“第一责任人”的工作,扩大和完善职工解困基金规模和网络,积极推动企业建立职工互助补充保险制度。

  三是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努力完善职代会制度,加大协调劳动关系的力度。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维护劳动者权益、协调劳动关系作用十分重要;要在多年成效的基础上,总结经验,着重抓好平等协商机制的建立健全和集体合同制度,同时积极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保障职工的收入随经济增长不断提高。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维护职工民主权利的一项重要制度,要针对不断变化的情况,加强职代会制度建设,在落实职权、讲求效益上下功夫。继续搞好厂务公开,推行职工董事、监事制度。当前,尤其要注重非公有制企业的职工民主管理工作,保障职工民主权利的落实,还要积极促进国家和地方建立不同层次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定期就劳动关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协商,制定相关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劳动关系的宏观协调机制。

  四是加大职工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职工素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市场竞争加剧,结构性失业突出,对职工素质要求更高的情况,工会要把强化职工职业技能培训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方面积极推动政府和企业重视和搞好职工培训工作,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建立培训制度,落实《劳动法》规定的职工受教育权利,不断增强职工的就业能力。还要充分发挥工会文化技术教育阵地的作用,帮助职工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加强职工业务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职工的自身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

  五是要加快工会自身改革和建设,推进工会工作群众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工会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地方很多,许多问题都突出起来。必须根据“精简、效能”的原则,从突出维护职能的要求出发,适应新的形势任务,加快各级工会领导机关的改革,对现行工作机构和职能进行必要调整、改革,完善现行组织体制、工作机制和活动方式,克服行政化倾向,坚持以会员和职工的意愿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加快工会干部制度改革,尽快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文化专业知识水平和工作水平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同时完善工会工作民主决策制度。工会要通过严格依法办事、坚持依法维护、强化依法监督来实现依法治会。

  总结: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的产业及企业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工会必将受到重大影响,因而我国工会必须采取正确对策,站在全球化的高度看待各种问题,完善和发展新形势下的工会工作思路,维护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正当权益,获得在国际多边组织中的发言权和参与权,在区域性和全球化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经济管理论文2

  一、历史背景:

  20xx年10月8日温家宝总理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第七次“10+1”领导人会议上建议,从20xx年起每年在广西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是由中国和东盟10国共同主办的综合国际博览会。它具有规格高、国际性强、综合性强、特色突出、市场大、商机多等六大特点。举办博览会的宗旨是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打造中国-东盟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中国与东盟的友好、合作和发展。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是落实我国新时期外交工作重点,加强与周边国家关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具体体现;是中国政府为全面深化中国与东盟国家“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举措;是为加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而采取的一项具体步骤。它对加强我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关系意义重大,对促进博览会承办地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现从三方面来分析自由贸易区何如提高广西的经济增长。

  二、多元化合作平台

  对广西来说,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重要目的是促进广西的对外开放。通过每年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可以吸引大量优质的、高科技的、种类繁多的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商品物资、技术设备到南宁展销,吸引大批高层次的中国和东盟各国政府官员、商会代表、企业家到南宁来进行经贸洽谈,众多的专家学者也会到南宁来举办论坛,还有各国媒体记者也将云集南宁进行采访报道。他们会带来大量的投资项目,带来大量的经贸信息,在广西贸易、投资和旅游,并大量宣传推介广西,提高广西在海外的知名度。所有这些,都将进一步扩大广西的对外开放。

  三、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盛况空前,成效显著:一是参会人员方面,有3位总理、3位副总理、130多位中外副部级以上贵宾以及各主要协会负责人、大企业总裁、投资商、采购商、专家学者共5000人出席开幕式。在博览会期间,共接待国内外参展商、采购商1.8万人(境外参展商4000多人)、海内外观众35万人次。二是参展企业和产品方面,共有1505家企业参展,其中东盟10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参展企业516家,占参展企业总数的34.2%,共使用展位757个,占展位总数的30.2%。参展企业中,有世界500强企业19家,具有一定影响的品牌企业164家。参展产品涉及机械设备、家用电器、电子信息、汽车及配件、五金矿产、建筑材料、农产品、医药保健、化工原料、轻工工艺、服装纺织等11个行业,共210类。三是商品贸易方面,截至20xx年11月6日,交易总额累计达到10.34亿美元。其中出口8.26亿美元,进口1.23亿美元;国内贸易0.85亿美元。四是投资引资方面,共举办投资、引资项目推介会26场,签约项目合同金额1000亿元。其中,涉外项目129项,合同投资总额49.68亿美元(含中国对外投资项目46项,投资总额4.93亿美元);国内合作项目102项,合同投资总额485.4亿元。五是服务贸易方面,首届博览会以旅游服务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成果交易为切入点,培育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新的增长点。旅游专题区中各国以生动的图片、实物、多媒体等形式推介本国的旅游资源,寻求旅游合作;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成果展有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领域的300多个项目参展,吸引了众多中小型企业代表和国内外投资机构。

  在首届博览会上,广西商品成交额达1.54亿美元,占博览会商品成交额总和的14.2%,在各代表团中排第三位。按交易类别分,出口额0.85亿美元,占广西成交额的55.3%;进口额0.26亿美元,占16.9%;国内贸易额0.43亿美元,占27.8%。广西还与30多家国内外企业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对加速南宁的发展,促进南宁与国内外的联系,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南宁市在博览会期间,共签订内外资项目72项,涉及金额282亿元,签订合同达151亿元,签订合同的外资达10亿美元。共签约贸易额达110亿元,其中出口贸易合同涉及金额达800万美元。据有关调查,首届博览会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宾客、商贾和游客,八方宾客云集南宁。博览会期间人员流量日均增0.81万人。货物流量日均增1万吨。住宿人数日均增1.2倍,平均入住率提高到65%。客房收入和餐饮收入大幅度增长,日均分别增加了116.56万元和50.3万元。市内公共交通和出租车运载人次数分别增长15.8%和22%。商品零售额日平均增收237万元,增长42.5%。10大旅游景点日均增加游客2.06万人,增长1.2倍;日平均营业收入21.44万元,增加了18.23万元,增长5.68倍。初步估算,博览会的召开使南宁市的7个相关行业直接增加了约5000万元的收入。

  四、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20xx年,广西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突出抓好粮食生产。粮食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1.46万公顷,尽管遭受严重的干旱和洪涝灾害,粮食总产量仍达到1475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种植业优势产品区域布局调整使优势产品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区域相对集中。

  水产畜牧业保持较快增长,水产畜牧业产值达到597亿元,比上年增长7.4%,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6.2%。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逐步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产业化经济组织带动农户增收的能力明显提高。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完成水库除险加固74座,渠道防渗825公里,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5.2万公顷,修建和改造农村道路3500公里,新建沼气池35万座,沼气入户率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全自治区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294.53亿元,比上年增长6.3%。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得到增强。突出抓好优势产业和强优企业的技术改造,全年完成技改投资199亿元。制糖、冶金、汽车、电力等优势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6.8%,所创造的利润总额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75.1%,优势产业对工业增长的支撑力增强。强优企业发展壮大。柳州钢铁(集团)公司、广西电网公司、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3家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或产品销售收入均超过100亿元,另有3家企业超过50亿元,3家企业超过30亿元。铝工业、林浆纸一体化产业、沿海重化工业等新优势产业培育取得进展。

  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220.46亿元。国内旅游人数5517.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2%;入境旅游人数117.6万人次,增长74.4%;旅游总收入254.7亿元,增长23.1%。批发零售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邮电业、仓储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房地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会展业、信息咨询业、卫生体育保健业等发展势头良好。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254.86亿元,比上年增长27.1%。年内新开工规模以上项目6628个,其中工业项目2000多个。自治区重点推进的239项重大项目有216项开工,开工率90.4%。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37个项目基本实

  现开工。铁路建设一揽子计划开始实施。龙滩水电站、百色水利枢纽等在建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水任至南宁、黄沙河至全州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合山电厂改扩建工程、桂林海螺和平南鱼峰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玉柴公司3万台柴油机项目建成投产,平班水电站、乐滩水电站、北海和田东火电厂等项目实现部分投产。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和设施:城市道路306公里,高速公路145公里,二级公路460公里,万吨级泊位3个,发电装机容量168万千瓦,钢年生产能力100万吨,水泥年生产能力316万吨,城市日供水能力42万吨。

  对外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博览会商品贸易总额10.84亿美元;签订涉外合作项目129个,投资总额49.68亿美元;签订国内合作项目102个,投资总额485.4亿元。国内区域合作得到加强,广西、广东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双方共签订经贸合作项目105项,投资总额498.6亿元。“百企入桂”工作取得新进展,一大批外省、市民营企业、上市公司进入广西投资。对外贸易完成进出口总额42.88亿美元,其中进口18.93亿美元、出口23.96亿美元,分别增长54.8%和21.6%。 旅游业方面,在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期间,广西接待游客总人数183.7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75亿元;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4.5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091.3万美元。

  五、分析结果: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的巨大推动作用下,广西一批盼望已久的重大项目于实现了开工建设,华银铝氧化铝一期工程经国家核准后全面开工,标志着广西在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中国-东盟博览会一年一度举办,加强了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往来与交流,增进了中国与东盟各国人民之间友谊,促进了“睦邻、安邻、富邻”的发展,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不断发展改善。和平、稳定的国际性区域环境,对于作为边境地区的广西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和平、稳定的国际关系,可以扩大广西对外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广西边境贸易的发展和边境地区的生产,从而提高广西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中国-东盟博览会国家级、国际性的条件要求下,广西各项政府管理和社会工作深入推进,跃上一个新台阶。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部门对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安全等各项工作,从服务国家级国际性盛会出发,高起点、高标准地去做好。与此同时,广西加强了对食品生产销售的监督管理,推进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建设,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促进食品安全。所有这些,都对广西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作用。

经济管理论文3

  在我国大力提倡乡村振兴的发展背景下,原有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已经表现出了诸多不适和问题,必须紧跟时代发展需求,从供给侧改革和乡村经济管理的角度,对农业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将新的管理理念运用到农业经济发展中,对进一步推进乡村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总结农业经济管理状况,从优化管理理念、提升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了具有实践价值的农业经济管理对策,助力下一阶段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实施。

  1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农业经济管理

  1.1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含义

  乡村振兴战略主要指基于中国的发展实际,以新的发展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基础提出的乡村发展战略,是新的发展阶段我国为缓解“三农”问题提出的发展战略,也是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具体实践中,乡村振兴战略将农业经济作为发展主题,从农业经济管理的角度推进农村经济建设,力求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全方位发展。同时,乡村振兴战略也是国家发展层面提出的总体规划,该规划对乡村经济发展、农业设施建设、乡村文化发展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布局,是基于乡村发展需求提出的实践目标,也为未来的乡村建设与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根据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统筹农业经济与社会管理总体规划,必将成为下一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

  1.2农业经济及其理论基础

  农业经济是指农业关系与经济发展的集合,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农作物交换等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2]。农业经济管理主要指在社会发展背景下,对国家、个人以及集体之间的经济关系进行调节,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包括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两个部分,其中产业结构理论是产业经济理论在农业领域的延伸,主要指通过结合市场需求对农业的生产结构进行调整,以便获得更加适应市场发展的农业产品,获得更加优厚的经济利益;产业关联理论主要指根据产业之间的联系,对农业生产关系进行调配,实现农业各生产要素间的优化分配,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以便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3]。

  2乡村振兴视角下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农业经济管理意识

  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缺乏管理意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部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主要关注农村工业经济的发展,而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存在不足,在实践中也缺乏对农业经济的政策和资本支持;二是对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宣传存在不足,使得农民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缺乏必要的理解,体现在农业发展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没有合理配置农业生产,难以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的经济效益,在生产实践中难以引进和应用最新的科学技术,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农业经济管理机制落后

  农业经济的科学管理需要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但是现阶段的管理体制仍存在相对落后的问题,难以支持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需求。对我国长期的农业发展进行研究发现,我国的农业生产规模相对较小、缺乏规范化的农业机械支持,农业发展规划还处于个体经营阶段,这就使得在农业经济管理实践中难以对生产结构进行整体规划,不利于最大程度发挥农业资源的经济效益。同时,较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模式,使得大型农业机械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对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十分不利。此外,农业经济管理机制的落后,也造成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的问题,再加上具备农业经济管理技能的专业人员也较少,使得农业经济发展形成恶性循环,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4]。

  2.3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

  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是当前影响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现有的基础设施还存在诸多欠缺,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带来了阻碍。一方面,乡村道路设施的不完善,使得部分大规模农业机械难以运送到乡村区域,也不利于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难以充分提升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乡村电力设施以及信息化设备的不健全,使得农户在进行种植前难以充分了解市场行情,进而不能够根据需求及时调整农产品的生产计划,也不能够将更多的信息化管理工具应用于农业生产管理中,使得农产品在生产、销售等环节的整体经济效益下降,不利于乡村经济的整体发展。

  2.4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

  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一直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一方面,在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时获取信息的水平较低,造成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低的现状,同时,较低的信息化水平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也非常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脱离了信息化技术或在信息化水平较低的管理体制下,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不利于对农业经济进行合理规划,难以通过调整农业产业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另外,现阶段,我国乡村人才的知识结构较为单一,非常缺乏能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的人才,既了解农业生产又能够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技术的人才数量较少,也阻碍了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3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对策

  3.1培养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意识

  针对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意识不足问题,一方面,需要对乡村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农业发展意识进行培养,只有管理层建立了经济管理意识,才能在制定农业政策、开展信息宣传等方面融入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另一方面,引导农户建立农业经济管理意识,只有农户充分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对于乡村发展的重要性,才能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将经济管理理论及方法进行发挥与应用,如对农产品种植结构进行规划,对土地使用进行调整等,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3.2构建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

  针对现阶段存在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落后的问题,需要构建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提升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收益能力。一方面,可以对现阶段的农业生产模式进行优化,实现规模化的农业生产,以便于对一定范围内的农业资源进行集中规划。如实行农村合作社制度,将合作社内部的土地进行统一管理和生产规划,进而实现农产品的集中加工和销售,有利于提升单位农业资源的收益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规模化的农业管理,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农业经济管理留住和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既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技术,又能为信息化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奠定人才基础。

  3.3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健全的问题,提出了根据区域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根据各区域的农产品特点和发展规划,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有规划的建设和优化,为农业发展及农业经济管理奠定实施基础。一方面,需要对乡村的道路进行合理规划,保障农业机械的使用和农产品的运输需求,同时道路优化也有利于发展旅游经济,进一步开发农业资源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分批次地对农村地区的电力供应及信息设备进行优化升级,为后续的农产品行业信息收集以及提升乡村信息的传输效率奠定基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3.4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

  针对现阶段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的问题,一方面,通过组建专业的信息化管理团队,培养或引进具有先进管理经验和具备较强信息化应用能力的人才,构建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充分结合农村地区的第一、第二以及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实现规模化、集群化的农业经济发展体系,构建基于信息化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和管理平台,实现各地区农业经济的统一规划与管理,提升农业发展的稳定性,全面推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总之,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虽然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在农产品规划、农业生产等方面均存在问题。本文在对乡村振兴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理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优化升级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加大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扩大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的措施。同时,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基于优化后的经济管理体系,对农产品等农业经济产物的市场需求进行深入挖掘与分析,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经济管理论文4

  一、建筑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的过程存在恶性循环问题

  融资的过程存在恶性循环问题是建筑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筑企业与其他企业和行业相比,是较为复杂和用时较长的企业。由此建筑企业在融资方面相较于其他企业存在较大难度,因此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人们对建筑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以及同行业之间的竞争不断激励的前提下,建筑企业逐渐扩大规模,而企业规模的扩大需要大量的资金对其进行支持,由此企业需要向银行贷款,而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资金问题必然又将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不断向银行征求帮助便成了融资过程中的恶性循环问题。

  (二)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中的资金短缺

  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中的资金短缺是建筑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在建筑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具有一定的规模下,企业的发展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在建筑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的基础上,要不断的扩大建筑企业的规模,跟随新时代的步伐,促进建筑企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而建筑企业在遭遇自身经济状况危机时不宜扩大企业的规模,但是目前建筑企业相关管理人员没有正确认识到经济建设的重要性。通常情况下会盲目的实现大规模建设流程,并按照施工前的计划方案进行施工,从而导致资金的困境不断加大,资金出现短缺。

  (三)资金的调控力度不够

  资金的调控力度不够是建筑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部分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都采取较为粗犷的管理模式,尤其是对于资金建设的管理,并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制定,致使资金无法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周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建筑企业施工产生不良影响,如此粗犷的管理模式若不能够有效改善和解决,将严重影响建筑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另外,负责资金管理的工作人员素质相对不足,专业技能仍有待进一步加强,以上两方面的原因造成资金浪费较为严重的后果。

  二、改善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建设实效性的相关措施

  (一)施工前要制定有计划性的合理方案

  施工前要制定有计划性的合理方案是改善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建设实效性的主要措施。建筑企业在施工前的阶段制定有计划性的合理方案过程中,一方面要对施工前的合同进行严格的审查程序,使规划能够有效详细的制定。合理方案的制定,必须要根据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和对施工工具的认识情况进行制定,为保障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要在施工的不同环节中制定不同方案;另一方面,建筑企业要举行公开公正的招标方式,在此过程中要保证招标方式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建筑企业施工分包商和相关的施工负责人要通过对方案的详细分析,确定最佳方案。例如南京市浦口区建筑安装管理站遵循了施工前制定有计划性的方案,根据具体的实际操作和验证,从根本上避免资金浪费现象的产生。

  (二)施工过程中要对预期方案中的成本进行控制

  施工过程中要对预期方案中的成本进行控制是改善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建设实效性的重要措施。施工前所制定的合理方案是施工过程中的重要依据,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相应成本进行控制,对每一环节按照成本的预算进行划分,从而使资金在施工过程中的使用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减少。

  (三)施工结束后要控制资金成本

  施工结束后要控制资金成本是改善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建设实效性的关键措施。为了促进建筑企业资金建设的实效性,应该确实将严惩的制度落实到建筑企业的实处。施工结束后,要加强对工程竣工后的验收情况,严格按照国家对建筑工程相关标准的要求执行,同时要提高竣工后的结算效率,对资金建设进行有计划和有效的制定。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负责资金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全面提升资金的利用率。南京市浦口区建筑安装管理站将施工结束后控制资金成本的方法真正落到实处,同时根据对资金建设的有效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资金的浪费情况。

  三、结语

  在信息化时代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建筑企业若想在竞争极为激烈的建筑行业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必须要重视资金的有效运用,资金建设作为建筑企业进步与发展的核心,在建筑企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中的资金短缺以及资金的调控力度不够等方面对建筑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从施工前要制定有计划性的合理方案、施工过程中要对预期方案中的成本进行控制以及施工结束后要控制资金成本等方面对改善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建设实效性的相关措施进行探讨,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三篇
下一篇:连锁经营管理论文范文汇总三篇
Copyright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