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学科论文  点击:   2020-07-28

  一个老师的课堂教学,使他的学生学得快,学到的知识多;使他的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成绩;使他的学生乐于学习语文这门学科,情感上也愿意于亲近这位老师。那么,就可以肯定地说他的语文课堂教学是非常有效的。我能学习网为大家带来的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我们这偏辟的农村,始终坚信依靠大量的作业,强化、强压的手段来从事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是行之有效的法宝。而效果却是老师、孩子负担沉重,疲惫不堪。孩子成了学习的机器,他们害怕学习,厌恶学习。怎样才能把教师从繁忙的事物中解脱出来,才能把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中解放出来,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认为应该抓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应积极营造一种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乐学、爱学,课堂上让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想就有效的课堂教学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一、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人们常说医生的功夫在临床,教师的功夫在课堂。一堂好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课堂内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然而,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却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重点,把握教学难点,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就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明确教学的重点是什么,就可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当详则详,当略则略,主次分明。抓住课文的难点,设计教学的形式,问题的处理方式才不会单一,课堂教学才会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备好的课能否为学生所接受,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检验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同时必须了解学生。 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的差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一个现实,处理好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这个问题,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教学生理解“饱经风霜”这个词时,他只是说,“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大家想好后,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几分钟后,学生写出来的话便有饱经风霜的意思了。短短一则案例,便可知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对学生的了解,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确确实实学到了知识,既高效又简洁,学生不喜欢才怪!

  二、运用评价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有经验的的老师往往十分善于运用评价的手段,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通过评价,学生得到了肯定与鼓励,增强了学习信心,克服了自卑心理,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在重视语言性评价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学会运用肢体语言进行评价。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竖起的大拇指、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轻轻地抚摸等,这些无声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例如。当某学生回答问题准确生动,教师可以用赞许的目光表示鼓励,或肯定地点点头,拍拍学生的肩膀;当学生精力分散,走了神,教师可用皱眉、沉默、凝视等以提示;当学生自觉性较强,课堂纪律较好时,教师可用亲切的目光主动捕捉学生的视线,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不要吝啬这小小的举动,它会拉近你和学生的距离,提高教学效果。

  三、提升自我、增强教学实效

  我们的课堂活动,既应该有情感涵盖的滋润,又应该有知识魅力的熏陶。教师不但要有形象魅力,还要有人格魅力。需要老师的知识储备、方法的新颖灵活以及课堂的驾控能力。在上课前,教师要想好这节课要传授给学生什么,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要因材施教。教师在课堂上不要泛滥陈词,面面俱到。教学语言要避免平铺直叙,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矛盾冲突,有思维碰撞,有智慧有启迪。教师讲述要有行有止,有续有断,高低起伏,悠扬顿挫,富有感染力。学生学习有听有讲,有学有练,有张有驰,有商有量。整个教学过程犹如一台好戏,师生共同配合,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一门艺术,充满挑战,呼唤智慧。如何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素质,是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努力追求的。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备好课是搞好语文教学的基础。每一位语文老师对于所执教的教材都应有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指导思想。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只能是无效劳动。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每篇待授课文,备课时要抓住其重点,并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取其精华,安排教学密度。不必面面俱到,只需抓住关键一点,深入突破。如果学生一拿到课文,即发现有新的学习任务,而这任务又并非高不可攀,自然就有了新的探索兴趣。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有效的保障。

  讲究课堂教学策略,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参与,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量采用“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传授和接受,忽视探究和体验。长期的被动灌注导致学生主体精神和能动性的弱化,缺乏创新思维、问题意识和探索能力。久而久之,必然对被动接受知识产生厌倦,缺乏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内容采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多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体,只有让他们活动起来,参与进来,这样的课堂才能算是成功的课堂。但一节课45分钟,对于十几岁的学生来说,要从始至终保持高度注意和紧张思维是很困难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他们的注意力至多可以保持30多分钟。超过这个时间,注意力便会不由自主地离开课堂。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任务的安排时,要注意学生的这个具体情况。课堂上无论是听说读写,还是思考讨论,都要使学生能够接受并配合得起来。这种配合越协调越默契,效果越好,学生的兴趣越高,注意力越容易集中。

  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能仅满足于课堂表面上的气氛热烈,如果学生活动仅流于表面,解决一些无须动脑筋的问题,如生字的正音,作家作品的回答等等。看上去学生回答非常踊跃,但实际上并无大的难度,学生回答时也无需过多思考,这就不能达到提高效率的要求。要使学生不仅能够参与活动,更能够对问题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不仅能够解决一般问题,更能够引发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能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各种思维形式并用,以达到提高和创新的新境界,也就达到了“效率”二字。

  师生关系也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喜欢某位教师,也会对这位教师传授的课程感兴趣。作为教师,要想让学生喜欢自己,就要注意塑造自身的形象。广博的知识、优雅的谈吐和高尚的人格是教师形象的魅力所在。教师要不断地充实、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用自己广博的知识去征服学生,使学生心悦诚服,产生学习兴趣。教师不仅在教学内容、思维方法上影响学生,而且还可用以自己的整个人格力量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尊重、信任学生也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学生只有得到人格的尊重和必要的信任,才可能扮演“主角”,参与知识形成、发展、应用的过程,才能激发求知欲望。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与学生坦诚相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乐其道,才能提高学习兴趣,积极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要激励学生追求进步,体验成功。教师若为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进步。课上多给一次机会,学生就多一点成功,就多一份快乐。

  我开始教学之初,采用了“抽号朗读法”。记得一名女生被抽中朗读。该女生怕得身子发抖。她到教室前朗读时,小声地对我说:“我紧张,读不出来。”按规矩,凡被抽中者,都要读;学生读不出,确实有困难。我当即决定,一定要鼓励她读出来,哪怕是一个字也好。我便鼓励她先读一个字,接着一个词,最后她把题目的六个字全读了出来。虽然声音小,但已是进步。同学主动鼓掌祝贺。我再请她大声读一遍,然后下去。第二天,我们又请这位同学上台朗读昨天未读的课文。结果出乎意料,她读得异常流利!这种惊人的进步,让我们大吃一惊。这看似难以理解,实则在情理之中。因为学生不是不会读,而是害怕当着大家的面读。一旦多给她一次机会,真心地鼓励她,真诚地帮助她,她便克服了害怕心理,第二次便做到了,并且做得很好。后来,这个同学在课堂上发言踊跃,上语文课的兴趣也浓了。

  从理论上讲,多给一次机会,是运用了心理学上的期望原理。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把教师期望的自我实现预言效应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他的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会使学生越来越差。实践证明,凡是教师寄予希望的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帮助和厚爱,师生感情融洽,他们就会常常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师,对待学习,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所以,如果教师在课上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真诚地帮助学生,多给一次机会,就一定会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当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表现自己、发现自己和肯定自己的时候,学生学习的热情只升不降,教育的外在要求成为学生自我实现的渴求,他们主动求知,学趣剧增,语文课有此魅力,何愁学生不爱吗?当然,充分合理地利用现代教学设施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另一重要手段。例如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利用一些现代化工具,如幻灯机、投影仪、电脑多媒体等来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生趣盎然的课堂中接收知识,又可以节约教学时间,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 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我有几点体会: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 ”,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虽然执教了八年的语文,但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

  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开教本上课。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太阳>>这堂课。针对题目引发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的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太阳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太阳给人们送来什么?等问题。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2)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3)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4)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5)借助童话

  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二)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2)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4)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

  (三)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三、把握学生思维发民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咏柳>>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下一篇:小学课后服务工作总结
Copyright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