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教学如何体现科学性原则 伴奏音乐的科学性原则是如何体现的

学科论文  点击:   2020-07-13

音乐课堂教学如何体现科学性原则 伴奏音乐的科学性原则是如何体现的

  音乐课程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突出情感体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活动,鼓励音乐创作,提倡学科综合,这些都是科学教育的体现。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使音乐知识技能教学方法的设计准确、严谨,教学内容的设计应符合学生音乐审美认知规律,评价方式的选择也应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音乐审美教育的规律。

  一、知识技能教学方法的设计应遵循准确、严谨的科学性原则

  音乐知识讲解、技能训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基本功和灵活、浅显地诠释音乐知识技能中深藏的科学性的本领,这样才能做到讲解示范准确、语言表达严谨。旧式呆板、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中,往往会事与愿违,达不到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应巧妙设计教法,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运用趣味化的游戏方式教学,把音乐技能中的科学性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接受,激发学生的兴趣。如:1、气息训练,教师可用吹蜡烛、吹丝带等方法引导学生控制气息,掌握发声的规律,以求气息运用自如;2、音乐知识“反复跳越”记号,教师可手持小兔木偶,随音乐轻轻蹦跳,遇到“反复跳越”记号时做出返回找萝卜的动作,此设计既形象又一目了然;3、发声训练,可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儿歌或设计有趣的歌词代替单一的母音练习做训练,利用教师到位的示范、形象的比喻代替专业术语,使学生触类旁通,掌握歌唱技巧。这些教学方法的设计,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快乐和兴奋中,又轻而易举地掌握了大量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立足音乐课程特点,应遵循学生审美认知规律的科学性原则

  音乐教学绝不能忽视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音乐性,这是音乐教学的根本。课程改革提倡开放式教学、学科综合、知识拓展。由于教师理解的偏差,课改初期不少教师走了弯路,认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无拘无束”才是改革的体现,课堂上非音乐的东西占据了音乐学习的时间,喧宾夺主,把音乐课变成了“美术课”、“舞蹈课”、“地理课”、“游戏课”,使音乐学科迷失了本性,脱离了基础音乐教育的科学体系。课改提倡的综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是为了使学生对音乐学习更有兴趣、情感更丰富、人格更完美。

  教学中全然忽略学生的年龄变化、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认知规律,随心所欲地添加太过幼稚或太过深奥的教学内容都是不可取的。教学内容的设计、语言的组织以及教态、表情随学生年级的变化而调整才会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三、评价方式的选择应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审美教育规律的科学性原则

  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知识技能,而今还要关注情感态度和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应予以充分关注,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交流合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等,可以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通过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唱(奏)等方式进行定性评价、量化评价,让学生从中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

  无论采用哪种评价方式,都要注意科学性。评价方式固然随机性较大,但教师不可滥用,不能以个人情感为出发点进行主观性评价,这样学生得到的是不客观、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会打消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应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横向和纵向的评价计划,选择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审美教育规律的评价方式。例如:横向――自我评价、年级平行班评价;纵向――同学间评价、年级间评价。不同年龄、不同性格层次的学生评价方式要多样性,可采用讨论、提问、抽唱等方式,运用学生互评互议、师生互评的形式,达到主动探索――共同提高的目的。无论怎样的评价方式,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审美教育规律的科学性原则是至关重要的,最大限度地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潜能。

  科学性原则存在于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作为音乐教师,我愿在科学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创新,使音乐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浅析音乐论文写作对音乐表演的意义 浅析音乐论文写作对音乐表演的意义论文
下一篇:论新闻播音在教学方向应用的必要性
Copyright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