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自信角度看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困境与出路

中国历史  点击:   2019-10-02

  内容摘要:文化自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条件之一,缺乏文化自信不仅会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破坏马克思主义同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同时也会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和进程。文章指出,增强文化自信,从文化角度去分析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困境,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出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文化自信 新时期
  随着文化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多元文化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在这种复杂的前提下,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当前中国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结合、融合、磨合、整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或缺的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只有彻底脱去“外国衣服”,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以中国文化作为其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前提,才能深扎于广袤的中国土地。
  文化自信的作用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身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费孝通老先生在他80寿辰聚会中提出一种著名的文化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种文化观的基础就是对自己的文化有信心,“各美其美”,弘扬自己优美的文化传统;其次是增强辨别能力,把别人的优秀文化拿过来学习,“美人之美”,为我所用;“美美与共”是对所有优秀文化的吸纳融合,这种文化观的最高境界是“天下大同”,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世界的优秀文化交流交融,创造和谐社会。
  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从容面对当前多变的文化格局;才能从其中寻找到正确适合中国的文化发展方向,才能激发创新的活力。一方面,我们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主义文化有自信,从容面对当期的激烈矛盾。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虽然在流传的过程中,我们遇到过历史重大变换时期,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日常伦理和经世致用并没有流失,而是随着时间烙入中国人的灵魂中,传统文化中比较讲究轻重缓急、讲究一定的秩序,恰好对当前“科学发展观”做了最好的注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现代性本身的弱点和弊病也暴露出来,道德主义的谴责增多,恢复朴素生话方式的情感需要也日益迫切。中国传统文化的经世致用十分清醒地提醒我们:伦理、心性修养确实具有独立的价值,道德精神可以照亮世俗生话,对整个人类的发展也极有价值,但这些价值不是用来否定中国式现代化所取得的成绩、所创造的实现幸福生话的重要物质条件,而是成功运用到政治学上,走出一条不是那么冷冰冰的中国道路,真正实现“有情宇宙观和无情辩证法”合一的价值目标(黄凯锋,2010)。
  另一方面,就是在相信和尊重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对外来文化自信的包容和借鉴。在今天经济全球一体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和对话,以兼纳百川之精华的气魄去吸收、融汇一切外来优秀文化的成果,越是自信就越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外来文化。西方思想文化故有其合理存在的意义,但是,我们在吸收这些外来文化时,要注意转化再造,把这些优秀成果同中国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在中国国土上生根发芽,为我国的发展而服务。
  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困境
  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是传承几千年未中断的文化,这种文化已经深深根植于人们的血液生命中,人们的言行举止都烙上了民族烙印。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文化也随之一体化,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强势经济带来了强势文化,不断冲击人们的信仰、心灵和灵魂。
  (一)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力的减弱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时代,人类的认知能力和交往方式也随之变化。时间就是金钱,科技就是生产力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们把自己的目光和主要精力投向了实用领域,而对思想领域的关注却在不断萎缩,人们的各种观念中充斥着等价标准这样的观念。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见,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陌生,对中国古代文字的误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了解,对中国传统道德的不认同。中国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优良美德在当前社会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兴起,价值金钱取代了很多人的道德标准,我们强调的集体主义渐渐空泛,个人主义日益普遍化,传统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群体的约束力正渐渐消失。对新一代的年轻人而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影响开始减弱,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力加大,他们很难对中国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心。
  (二)马克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困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具有政治身份和文化身份双重性,文化自信的缺失表现在人们对这些理论成果的怀疑和误解上面,其实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双重身份的怀疑和否定,这种怀疑和误解势必会对中国的稳定和发展带来阻碍。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和生长点在于“大同”社会理想与“共产主义”价值追求的吻合。建立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乐园是中国人民自古就有的社会构想,但是在现实中,中国走上的现代化道路堪称“后发外生型”,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自愿与非自愿的结合,这个现代化从西方引进,社会存在和日常生活的现代化已经是中国的客观事实。中国式的现代化以契约、效益、竞争为主,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情、乡情、无争产生了巨大冲击,伴随着这样的冲击,和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效果也陷入一定困境。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目标的模糊性
  历史表明,中国现代化的思想资源,不能纯粹源自于西方,但又要求具有西方形式;不能直接源自于自身的文化传统,却又要充分考虑到文化传统及其现代转换的内在要求;发展任务的艰巨性和现实时间的紧迫性交织在一起,社会环境处于不断变化更新的过程中,在伴随西方强势经济和文化入侵的情况下,很多人对自己的理念信仰产生怀疑;对于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和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共同理想扭曲误解,甚至认为正常的理念引导仅仅是行政安排或强力灌输。   增强文化自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基本目标。理论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形成理论,理论形成后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又形成新的理论,这是一个循环关系,只有不断进行实践,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才能更好地指引现实实践。实现这一循环关系的必要前提就是增强文化自信。
  (一)增强文化自信,坚定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文化自信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支持着人们对自己信仰的坚定不移。信仰是社会文化共同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文化现象本身就蕴含了个体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即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而这就是人类信仰的重要内容。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是中国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精华结合体,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党一再提倡继承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等概念和思想,无不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因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仅应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而且应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结和概括。增强文化自信必然会增强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增强人们的判断和分析能力,解读当前中国的实际国情,正确理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而努力。
  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文化繁荣,是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繁荣,是具有传承的文化繁荣。要做到文化繁荣,前提就是增强民族自信,否定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否定当前的中国文化,奢望用外来文化做主体,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这种没有建立在中国现实国情基础上的做法注定失败。
  (二)增强文化自信,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良好生长环境
  立足中国实际和基本国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应用于革命与建设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王继平,2012)。换而言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实际密不可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中国实际发展和改变,同时中国实际不断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过程。
  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大的现实是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逐步丧失其在人民大众中的影响力。在此时期增强文化自信,就是增强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感,也是增强人们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肯定民族文化的存在必然性,消除文化冲击的负面影响,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营造出有利的生长环境。
  传统文化生命力在于人民生活中的传承,缺乏文化自信严重影响了文化传承,没有文化传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契合点和成长条件就不复存在。实践证明,只有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才是适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土壤(高铭悦,2011)。
  (三)增强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是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所谓文化繁荣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繁荣,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时代化大众化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历史经验总结与现实矛盾研究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李君如,2008)。要放眼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吸收一切优秀成果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在内的世界先进经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用适合当今社会的表达形式和话语体系,宣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样才能做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大众化。做到这些的前提就是文化自信,没有文化自信,很可能会迷失在世界复杂的矛盾中,无法敏锐地把握时代脉搏,对中国社会当前出现的问题也不能清晰地回答。
  增强文化自信,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时代化大众化,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也是当前解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经之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总之,文化自信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可以深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现今阶段指出发展方向,进而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对文化的认识、态度是否正确、科学,不仅关系着文化的现实发展状态,而且决定着文化的未来发展走向(启,2012)。
  参考文献:
  1.郭建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解读[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1)
  2.黄凯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互动融合[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8)
  3.邹诗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J].中国社会科学,2005(1)
  4.王继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及其启示[N].光明日报,2012-1-17
  5.高铭悦.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5)
  6.李君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若干问题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12(1)
  7.启.提升文化自觉 增强文化自信 实现文化自强―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几点体会[J].红旗文稿,2012(5)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大学生入党申请书范文3000字]研究生入党申请书3000字范文3篇
下一篇:[浅析婚姻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及社会建设方面的影响]浅析婚姻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及社会建设方面的影响及意义
Copyright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