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长和师兄有什么区别】学长乎,师兄乎?

宣传用语  点击:   2019-10-03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们所用的一些称谓,其实蕴涵着不同的文化和社会风气。

  浏览港澳地区的报刊,经常会注意到一些用语表达之不同。比如学长和师兄即是一例。当年范敬宜先生辞世后,各界人士纷纷撰文缅怀这位老报人。而他无锡国专读书时的同窗,后为多年好友的冯其庸先生亦特意为文悼之:《哭范敬宜学长兄》。看到这个题目,再联想起经常听到的师兄等称谓,忽然有种莫名的亲切感。因为较之通俗习见的“师兄”这一系列称呼,“学长”的说法好像更雅致些;而且可以从一个微妙层面透露出范老生前一再提倡的要做有文化的新闻人的那种“文化”。
  “师兄”这一系列的称谓,首重在“师”,就好比一奶同胞,强调同是一师之生(生徒或学生),然后才是兄弟姐妹等。由这个词儿,不少人可能一下就想到《西游记》:老实巴交的沙僧,总是一再憨声憨气地称“大师兄”、“二师兄”;而偷奸耍滑的八戒,则往往一口一个“猴哥”、“猴哥”亲热地叫着。悟空则入门较早,拜师在先,当然功夫也不错,甚至可以说是超一流,自然被尊为能罩得住的“大师兄”;对此他也非常清醒自觉,“沙师弟”常挂嘴边。总之,在唐(僧)老师的身边,几位师兄弟的关系还是其乐融融,蛮有家庭感和人情味的。
  有人也许还想起了《少林寺》之类的武侠影视剧。那里也有不少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大师兄:不是外形彪悍、嫉贤妒能,就是功夫差劲、忠厚淳朴;不是游手好闲、不学无术,就是风流倜傥、放荡不羁,非常讨小师妹的喜欢(典型者如《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只是这些师兄弟,看来看去往往总感觉有些草莽气、武夫气、江湖气,甚至是匪气。
  念过几天书尤其上过大学的,还可能想到那些同系、同院或同校的入学比自己早、而年级也比自己高的同学。于是就有了师兄师弟、师姐师妹之类的说法(国人何时开始这样来称呼,是一个颇为有趣、可以深入探讨的话题),连带着也出现了师父师娘、师叔师伯、师姑师奶、师公师婆等妙称,甚至“防火防盗防师兄”等趣谈。
  特别是近年来不少人毕业后回炉再造,重新开始读硕读博,学校里也随之出现辈份乱套、关系混淆的现象:因为往往是拜同一个山头(导师),于是师弟变师兄、师妹变师姐,反之亦然。再加之社会上各种流风所及,学术界也逐渐变成了一个江湖,且暗流涌动;而本来较单纯的“师兄”,也终被染上一丝令人不安的江湖气。
  相对而言,“学长”一词首重在“学”,然后是“长”,好像稍具书卷气。而在中国文化传统尤其书院教育传统中,这个词有多重含义。比如指主管书院教学及行政事务的人,大约相当于常务副校长或教务长,但又不像现在那些同行这样脱离教学事务。又如指书院的一种教职,清代白鹿洞书院就在山长之下设学长7人,分掌礼、乐、射等教学,大约相当于教研组长或者系主任,实为“师长”(并非军长那个系列)。再如指书院的生徒首领,约等于校内自治组织的学生会干部。此外,则为对年长同学的尊称,这也是较常见的理解。
  “学长”在初高中校园用得不太普遍,而在大学校园则较常使用,特别是近年,有些女生会感觉这个词文雅而富于浪漫的气质,故常提及。或谓此乃来自日系之语汇,被台湾地区及韩国等引用,再通过台剧及韩剧引入大陆。如前所见,学长一说,古已有之,未必完全是“原装进口货”。再考虑到近现代中国语汇之复杂性,特别是若干“出口转内销”情形之存在,就更是如此了。
  不管怎样,据笔者个人经验,较之内地学生,港台学生确实更愿意用“学长”(兼指男女,偶尔也说学姐),而非“师兄”之类来称呼高年级的校友。而这,多少又与两地的中国文化传统当年未受重大破坏有一定关系。故此才显得好像“学”有所“长”(音cháng),颇带文化气息,而不像“师兄”这么俗不可耐了。
  顺便说一句,“师”和“兄”分起来看,有时也很具文化韵味,比如师道尊严,可配天地君亲;而传统意味的信函,亦常谓某某吾兄如何如何。可以说两者分开看并不俗;合在一起且被滥用时,才俗。
  (作者为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教授)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2017年属什么]2017有创意的卖房广告词(最新)
下一篇:leech的礼貌原则|中西礼貌原则对比分析
Copyright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